• 60阅读
  • 0回复

自卫战争中的民间纺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6-10-22
第1版()
专栏:

  自卫战争中的民间纺织
解放日报十八日社论
今日解放区民间纺织业的综合报导(见本报二版)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民间纺织之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财富,个别地区甚且超过农产收获总值。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继续普遍与深入发展,农民已获得土地与粮食之后,自纺自织不仅帮助了农民解决了穿衣问题(据陕北经验,农民所需衣服费用约占其农业收获之一半),而且使他们有了新的资金扩大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可使农产品与日用品之剪刀差额逐渐降低,刺激土地价格上涨,农民发展生产之兴趣,大大提高,不少农民甚至赖纺织起家。高阳以乞讨度日的张振武,半年中一跃而为丰衣足食的农民,这是何等生动感人的事实。
第二、有些土地贫瘠和地少人多的地方,经过土地改革尚不能解决农民全部经济问题,必须辅以副业之发展,其中又以纺织为首,因为纺织是民间最有传统基础,而且最能普遍发展的副业,只有“纺纱织布”,“发家致富”始有可能。
第三、通过纺织,有些地方解决了一个社会重大问题——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问题。今天解放区尊重妇女已成社会风气,这不能仅仅是一纸法令的效果,而是妇女通过纺织等生产首先在经济上有了地位。对于解放区建设来说,一万万四千万人中,除了七千万男子外,七千万的妇女也发动起来了,这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然则如何发展纺织业?在综合新闻本身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村合作社的统一供销与组织领导,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纺自织,是促进民间纺织业发展的最好办法。”这就是说,要把纺织事业发展为一个群众运动,做到“家家纺纱,村村织布。”凡是有合作社的村庄,村合作社一般应以组织和推广纺织为自己的中心业务,他们可以统一采购棉花供应纺妇,收买产品,为纺妇服务,把纺妇团结在自己周围。人烟稠密的村庄还可组织妇纺小组,通过小组,来进行组织和领导。合作社也可开设小规模的纺织厂,把收购的棉纱就在当地制成布匹,供给本村被服之需。究竟如何作法,营业规模怎样,自然还得视当地情形而定。妇联会在已经经过土地改革的地方,中心工作亦应放在组织妇女的生产,特别是纺织生产,可以与合作社联系共同配合进行。中国农村尤其是华北农村,向有纺织基础,“男耕女织”,是传统的风俗,农民也深知纺织的利益,可见组织领导得好,是完全有把握把纺织造成为一种群众运动的。
目前我们的基本阵地是在农村,在长期与日益扩大的内战中,蒋介石虽可侵占若干城市,但广大农村仍在我手,农村在将来甚至比现在还要扩大,为着建设农村,我们已经继续大力进行耕者有其田和增加农产的运动以解决吃饭的问题,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自种自纺自织自穿运动,以解决穿衣的问题。穿的吃的都解决了,我们就能站稳脚跟,坚持全面抵抗到底,任何把眼光仅仅寄托于大城市大工厂或者是依赖外货供应的想法,是一定要失败。我们要依靠农村,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一切自造自给自力更生的解决经济困难。我们已经有了在抗日战争中财政供需完全自给的经验和基础,在这次自卫战争中,我们更有办法,我们一定能够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