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重访“天一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6
第6版()
专栏:游记

重访“天一阁”
群明
浙江宁波“天一阁”,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自明代嘉靖年间(约1561年左右),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以来,已经有四百年了。
宁波解放不久,我曾经访问了“天一阁”。当时我想像中的“天一阁”和眼前出现的“天一阁”差别太大了……。记得,当时我走近“天一阁”大门,是一片荒草萋萋,“人迹罕至”的地方。我敲开了紧闭的大门,走到藏书楼前,看到有名的“九狮一象”假山,已经倒塌下来,闻到“天一池”中污水发出来的一股臭气。在藏书楼下,翻开了1937年所编书目,使我触目惊心,所藏书不是残缺,就是虫蛀、水渍、腐败。所剩藏书两千一百五十四部,残缺的占一千零五十五部,虫蛀水渍腐败的有二百四十七部,我借阅了明抄本《北曲联珠》,但是书已被水渍,不能揭开,又借阅《事物纪原》,书中蠹虫爬到我手上,书已千孔百洞。……当我出来时,抬头见到靠藏书楼东边炊烟绕着熏黑了的藏书楼房角飞升,心中想着:“天一阁”为什么会败落成这样不堪设想呢?……但是,事隔十年,我又访问了“天一阁”,这一次也出乎想像之外。当我走进了一座新修的石亭、石象、石马罗列的花园,还以为“天一阁”还没有到,沿着一条两旁鲜花盛开的小道,我看见了新建的圆形大门。走进去,是朱漆闪光的“千晋斋”,里面陈列着汉朝至清代各个时期的一千多块砖头,因为晋砖特多,所以叫“千晋斋”。旁边另一室摆着三十多块唐、宋、元、明石碑,其中唐朝褚遂良书写的神龙本《兰亭》,十分名贵。从这个院里往后走,就到了藏书楼院内,“九狮一象”的假山,已经修复,神气活现,“天一池”中金鱼正在戏逐争食。……藏书楼下玻璃长橱陈列着解放后宁波出土的文物,有重修“天峰塔”时搁楼上发现的六朝、隋、唐的塑像,壁上挂满明、清两代的名画,登上楼,明代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额仍按原样挂在堂上,大书橱十只,也按原样陈列。但是橱内书籍,近年来经多方面搜集,已将原缺中一百五十本书,重新入橱。橱内蠹虫已经除净。我翻开原来虫蛀、水渍的书,现在已经整旧如新。走到藏书楼后面一座修竹茂盛的“尊经阁”,这里藏着解放以后搜集的十万多册古籍,有很多借书的人正在借阅。
在“天一阁”工作的同志又带我走进一座花坛、花盆布满的院子里,这里有供读者阅读书籍的三间房子,我们就进房坐下来,谈着“天一阁”四百年来的历史。原来范钦一生精力搜集的书,藏在阁内,因为怕子孙毁坏,所以有各种禁牌。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接连发下谕旨,并指明“天一阁”是著名的藏书楼。当时范氏子孙范懋柱,为了讨好皇帝,忘了祖宗禁约,乾隆三十八年浙江巡抚三宝从范懋柱手中送京的书有六百三十八部。这些书按谕旨说抄录以后,“概令给还本家珍守”,但是《四库全书》修成后,范氏的书并未发还。接着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军队占据宁波,侵入“天一阁”,用武力抢去珍本《明一统志》和有关研究我国疆域、风俗的地理书数十种。太平军进入宁波时,帝国主义分子——传教士,乘乱勾结游民,偷盗了大量珍本书籍,数字无法统计。1914年,上海帝国主义文化商人勾通旧书商,潜入“天一阁”中,按帝国主义所指定的书籍,盗去了一千多种。以后不断被偷盗,无法防止。因此藏书一天一天减少,而范氏子孙也无力重整。清初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说:“尝歎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黄宗羲想不到“天一阁”会被皇帝和帝国主义抢劫……。但是,宁波一解放,人民政府立即指定文物管理机构,重点保护“天一阁”,“天一阁”可以说是“绝路逢生”了。一年一年“天一阁”逐渐改换了面貌。1953年为了防止万一失火,政府拨款四千元征购隔壁民房一幢,另拨修理费一千多元。1956年8月台风刮倒“天一阁”围墙,政府又及时抢救,连同藏书楼前假山和“天一池”修好。1959年,政府拨款二万多元,群众自愿投入义务劳动,将一座坟场迁移,美化了四周环境,面积从二千七百平方米扩大到八千八百六十平方米,造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花园。
我们谈着范钦想不到四百年后的今天“天一阁”的重整,他更想不到他苦心搜罗的珍本书,今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958年中国科学院特地派人到“天一阁”拍摄了二百多种珍本书。“天一阁”替江苏、云南、天津、安徽、广东、甘肃等地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复抄古籍,几年来抄了五百多万字。现在从全国各地到“天一阁”访书、抄书的人,每天跟踵不断。
当我和“天一阁”负责人告别时,他告诉我说:“天一阁”藏书增加很多,其中有像《石仓十二代诗选》这样的珍本……现在藏书楼已经太小了!”我说:“黄宗羲所谓藏书‘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痛苦的经验;我们今天,不但藏书‘久而不散’,而且越藏越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