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盖叫天的功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6
第6版()
专栏:访问记

盖叫天的功夫
本报记者 洪和临
“……刚劲有如百炼钢,也可以柔软得像条绸带子;快起来如燕掠波,舒缓之处像春风杨柳;动起来像珠走玉盘,戛然而止就像奇峰迎面。”这是欧阳予倩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武工和身段的几句描述。
盖叫天老先生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六十五年以来,他继承和发扬传统,辛勤努力,在塑造武松、林冲、赵云等正面人物方面独创一格。在演出《武松打店》这出折子戏中,这位老艺术家运用精萃洗练的形体动作和刚劲俊秀富于雕塑美的舞蹈,再现了武松耿直豪爽的英雄性格,威而不猛,确如田汉在他赠给盖叫天的诗中所描述的:“须眉如雪气犹龙”。不论是那龙腾蛟舞的“抢背”(对打时身体凌空翻转,然后再弹地腾起),那惊心动魄的迎头掷刀和英武潇洒的转瞬间脱褶亮相,都达到了举重若轻,出神入化的高度艺术境界。
为了了解这位老艺术家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我到寓所拜访了他。晨光刚刚射进卧室,老先生早已经起身练完功了。一谈起勤学苦练,他立刻精神抖擞,边讲边做,完全沉浸在艺术实践的喜悦中。盖叫天说:不受一番冰霜苦,那得梅花放清香。他在譬喻练功必须持之以恒的时候,风趣地说:我们唱戏的人一辈子是脑瓜冲地(指拿大鼎)长大的,多出一道汗,才能多明一层理。
六十多年来,他是怎样坚持练功的呢?概括起来,大体上是苦、勤、学、想几个字。他强调说,一个演员必须有扎实的功底。万丈高楼从地起,只有基本功练好了,到台上才能纵、跳、翻、飞,闪、掸、腾、挪,运用自如。他四十八岁时,有一次演狮子楼,从二丈多高的“楼上”,一个“燕子投水”的跟头翻下去。为了避让别的演员,自己失掉重心,跌得左腿小骨穿靴而出。他想:人躺下可以,但武松绝不能倒下。于是忍痛咬牙用右腿半蹲着亮相,坚持了好几分钟,一直挺到幕闭以后才让人扶下台去。他一边对我作着当时用过的“金鸡独立缕刀式”,一边拍着他那粗壮的右腿说:当时我是有股子“耿”劲,但是假如这条腿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那“武松”就非躺下不可了。在他几十年的舞台生活中,曾伤过臂,断过腿,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在艺术的道路上锐意精进。为了把功练得扎实,他常常走上四五里路,直到把腿走累,才开始练蹲着跳跃行进的“矮子步”。一谈起这些,他就笑着说,练功就要有这个“笨”劲。台上用一下,你在底下就必须练几百下、几千下。
盖叫天成名以后,仍苦练不懈。六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一天中断练习。他折腿以后卧床两年,仍然不忘“伸筋拔骨”,伤腿不能动,他就躺在床上“意练”,并且把腿用带子吊起来,运动已经僵硬的腰部筋肉。高度的事业心、对艺术的责任感和多年的艺术实践,使练功成了他的第二生命。他严肃地说:如果说练功有秘诀,那就是练得越受不了时越要挺过去。一定要“趁热打铁”,这就叫斗争。他说:过去老师们常常打比喻说,练功要一步步地加紧,汗也要一遍遍地出。这全靠自己苦练,汗出得越多,功夫也就越深。他一边把湿毛巾用力拧出滴水,一边说,反正汗在你的身上,不使劲挤是出不来的。
盖叫天不单主张苦练,而且主张练得“有门道”、“有规矩”。他说:我们要做到人练功,不能让功练人。倘若光晓得吃苦,一个劲地蛮练,说不定反而练“傻”了,练“僵”了。这就要老师善于指点门路。他说,练功要讲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要顾到舞台上的“镜头”,要练得合乎生活的“谱”,才能练得美。他做了一个武松打虎的身段,故意装成低头看虎,呲牙瞪眼,气喘吁吁,并且对我说,要演成这般模样,劲也费了,戏也完了。他马上又改成另一副表情说:一定要抬头面向观众,眼睛向下看虎,脸上要英武中带着俊气,气还得匀。这样,观众才能感到美。艺术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在这里,他特别指出应当练好气功,以配合形体动作。他说:有人奇怪为什么我演戏以后不大喘,汗也出得少,这是多少年的苦功夫“给”我的。一定要“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要练到会运气,会控制出汗。
善于向生活学习,勇于创造,是盖叫天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不仅熟练武功,对京剧中老生、武旦等行以及许多地方戏曲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的家里收藏着各样的字画、雕塑、铜器、瓷器。他喜欢游山玩水、戏鹌鹑、斗蟋蟀,年青时还是骑马、骑自行车、踢足球、溜冰、摔跤的能手。正如盖叫天所说:“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丰富的生活体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兴趣,是他在艺术上兼容并包并形成“武戏文唱”这一独特风格的基础。当然,关键还在于他经常强调的两个字:学和想。他主张表演一定要有“魂灵”,最反对不结合生活乱耍乱演,反对“千人一面”。谈到这里,他一边表演一边说:演武松应该是武松样,演李逵应该是李逵样,同是武松,在“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岭”里又各有各的样。这就要靠演员细致地观察生活,善于钻研创造。一个演员要有“望空扑影”的本领,要演别人没有的,不创造就没有艺术,不想就不算练功。几十年来,盖叫天不断从“万物”中吸取自己的艺术营养,不断地再创造。他的一招一式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生活根据,都是经过苦心思索、千锤百练才形成的。他看到推独轮车的农民就钻研这种富于动作感的姿态。他从老鹰飞翔的动作中,孕育出著名的舞蹈身段“鹰展翅”,根据国画“墨龙”双爪飞舞的姿式,联想出对打的造型。轻拂的柳林,变幻的云烟,都成为他艺术创造的源泉。三十多年前,他在街上看到一辆人力车被撞翻,一支车轮忽而向前滚动,忽而又折了回来,立刻想起要创造一个新的舞技。他回到家中用一个木圈套在脚腕上练了起来,边想边练,甚至睡着了脚还在划圈。不久,我国京剧舞台上就第一次出现了孙悟空边开打边用脚舞乾坤圈的精采动作。
盖叫天十分注意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对武戏中单纯追求勇猛火炽的倾向。在“一箭仇”中他为了刻划史文恭内心桀骜不驯而表面却文质彬彬,对一个抖袖、一个眼神都做了细致的揣摩,他自如地舞动三绺长须,刻划出这个人物骄矜激动的心情。
盖叫天说:我们要学到老,创造到老。和他同来的一位演员告诉我:盖叫天杭州寓所挂着已故名画家黄宾虹所题的匾额,上写“学到老”三个大字。原来,盖叫天十五岁时在杭州路见九里松亭的牌匾上有“学到老”三字,遂以此作为座右铭,多年来一直信守不渝。
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这位老艺术家还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又兴致勃勃地站起来做了个武松两臂高举的“罗汉式”,然后擦擦汗对我们说:这个身段是我六十多岁时才“悟”出来的,我以前演武松,两手是平的,演来演去,觉得这是武生的一般身段,不能充分表现武松的“耿”性,才又创造出这个新的身段。艺术是人民的。艺术没有个底。六十五岁时觉得五十岁时的不行,七十五岁时又觉得七十岁时的不行,将来我还要练出八十岁、九十岁的身段呢!(附图片)
盖叫天扮演的武松 陈娟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