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久久为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7
第4版()
专栏:

久久为功 林旭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老先生,最近到北京来演出。他的表演艺术,无论唱做念打,举重若轻,一伸拳,一举步,每一个架势,每一个身段,简直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且看《武松打店》。舞台上的武松,英俊豪爽,沉着机智,你很难想像那角色竟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演的。摸黑姿势的矫捷,开打的紧凑,武打技术的优美和准确,到了绝妙的地步。当着孙二娘扑向地上的时候,他手中的刀子同时掷了出去,咔嚓一声,刚巧插在孙二娘的膀子旁边,刹那间,刀身闪晃出的那一道寒光使观众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看了这样的表演,不由地会想:任何一种艺术成就,都不是容易得来的。盖老先生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所得,而是学艺六十五年,勤修苦练的结果。他在教育学生时,常说要“久久为功”。他自己就是对艺术灌注了毕生的心血,几十年如一日,从艰苦的锻炼中学习和提高的。
古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勤修苦练,久久为功,那意思有两个方面:不仅要下苦功夫,还要持之以恒。一种成就,不经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是很难达到高峰的;但是,成就的大小却并不一定和时间成正比例。问题在于:既要“苦练”,又要“久久”。
在某一种事业上,曾经下过苦功,可是到头来并没有什么成就的人,是不少见的。他们苦则苦矣,却没有坚持。今天下了苦功,明天消闲自在;这一个时期下苦功,过一个时期丢在一边;在某种情况下勤修苦练,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不再努力。热一阵,苦一时,是比较容易的,一般人都能做到。但是,一曝十寒的结果,也只能是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在某一种事业上,干了一辈子,而同样没有什么大成就的人,也是不少见的。原因在另一方面,他们久则久矣,但是没有下苦功夫。结果就像是蜻蜓点水,蝴蝶采粉,飘飘荡荡,碌碌一生。
要做好一件事情,学习一种本领,掌握一种知识,都没有什么坦途和捷径,唯一的道路就是勤修苦练,久久为功。这不只是对事业需要有高度的热爱,而且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旺盛的钻研精神。
盖老先生八岁学戏,十岁登台,如今七十五岁高龄,仍然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他十七岁时折断了左臂,四十七岁时又摔断了右腿,医生把他的腿骨接错了,他就把自己的腿在木床上弄坏重新接起来,以顽强的毅力在病床上也坚持练功,表演艺术更加高超了。
盖老先生的苦功,不仅在于千锤百炼,还在于他苦用心思,不断地从生活中丰富和提高表演艺术。墨龙画屏的矫健变化,磁塑罗汉的典型架势,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这些都是他用来揣摩身段动作的参考。看到香炉里的轻烟飘动会联想到舞蹈姿态的舒展自然,看到庙前石狮子的顾盼呼应会联想到亮相的典型架势,看到格斗的雄鸡会联想到精神抖擞的舞蹈身段,看到庭院里的竹子会联想到舞台上的章法布局。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真称得上是后一辈青年人学习的典范。
每一个人的才智有大有小,学习有快有慢,思考能力有强有弱,差别是存在的。但是,学习的好坏,工作成效的大小,主要的并不取决于这种差别,而是决定于是不是肯于下苦功夫,持之以恒。这是我们看了盖叫天老先生的表演所想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