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访书见闻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7
第4版()
专栏:

访书见闻录 路工
小 叙
最近,到南京、镇江、扬州……等城市,还有浙江临海、瑞安……等县去访书,看到了建国以来古籍的搜集工作,成绩非常大。同时,深深体会到,要把研究工作做好,必须深入调查,埋头苦读。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多采,古籍真是多如瀚海,正需要研究工作者下海里去探珠。我读书很少,见闻不广,知识缺乏,水平很低,但是为了工作,愿意将访书见闻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向大家请教。
岳 飞 的 诗
在杭州浙江图书馆善本书室的楼上,我靠着凉台的栏杆,望着锦绸似的闪动金波的西湖,脑子里却想着刚才读完的《汤阴精忠庙志》……岳飞是位值得我们纪念的民族英雄,但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塑成泥像,供在祠庙里,就变成一个偶像了。这样,祠庙中泥塑的岳飞,庙志里的岳飞像,完全失去了一位抗敌英雄的真实面貌,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一个工具了。而我们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岳飞,却是《满江红》词那样气壮山河的英雄。
在明万历十年(1582)刊本《汤阴精忠庙志》里,我读到了岳飞的诗七首词二首,非常高兴,因为从岳飞所写的诗词里看见了民族英雄的不灭的形象。这位一心“直捣黄龙”的民族英雄,他在路过安徽新淦萧寺时,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这真是一首气贯斗牛的好诗。岳飞站在抗击金人侵略的最前线,眼望被敌人蹂躏的山河,他以“宗社为重,而不知有死生;恢复为急,而不知有利害;知有华夷之限,君父之仇,而不知有身家之祸福。”(引自郭朴《汤阴精忠庙志序》)这样,诗言志,道出了他“不问登坛万户侯”、忠心报国的崇高的志愿。这首诗,没有雕琢,没有粉饰,用朴素日常的口语,直接传达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岳飞抗金的事迹,是一部英雄的诗史,而这四句诗,是英雄自己塑造的一位民族英雄典型的形象。
要是说前面一首诗,使我们看清了英雄的品格,那末下面一首,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断面、一个镜头,但却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战场驰骋的热爱祖国山河的将军。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这首诗,题叫《池州翠微亭》。当时岳飞的军队驻扎在安徽翠微亭的山脚下。他是位肩负民族存亡重任的将军,在战争的空隙里去“游山玩景”,并且写了这样一首使我们认识他生活、精神面貌的诗。假如说第一首诗是激奋人心的战鼓,那末这一首是情意绵绵的笛子。在这首诗中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岳飞,不是祠庙中的泥塑的威严逼人的木偶像,他面临“好山好水”,游兴十足,虽然天晚了,月亮出来了,他觉得还是“看不足”,但是马蹄要催他回去了,他只好趁着明月骑着马走了……。读后在我们眼前,留下了一位对祖国山河寄予无限热爱的将军的影象。
还有一首描绘风景的诗,题目是《鄱阳巍石山龙寺题》:
巍石山前寺,林泉胜景幽。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
这是一张风景幽美、色彩鲜明、主题突出的画。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从寺前到寺里,步步入胜,充满诗意,享受了美妙的景色。使我们喜出望外的,作者以“画龙点睛”的艺术表现手法,点出:“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使这张风景画具有诗的意境与高度的思想性,使我们认识了这张画的作者,时时刻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
读了这几首诗,在我们面前的岳飞,不仅是一位志凌云霄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胸怀时代激情的爱国诗人。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锦绣江山;他恨敌人,与敌人“不共戴天”。……但愿杭州、汤阴岳飞的祠庙墙上,写上岳飞自己写的诗,供人民欣赏;但愿舞台上的岳飞,具有更浓厚的诗人的风度与气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