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长江的画廊——读散文《长江三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7
第4版()
专栏:

长江的画廊
——读散文《长江三日》 邹荻帆
在我们历代的诗人作家中,不知有多少人咏过三峡的奇伟,写过长江的壮丽,每一想念那些诗句辞章,辄令人神驰。尤其是对于我,长江的水波曾和着摇篮曲唱入我的梦境,碧空帆影曾画进我童年的心胸。因而,那些书写我们金碧山水的诗文,在过去苦难的年月,曾激起我对反动派的憎恨。而今天,当我读到刘白羽同志的散文《长江三日》(载《人民文学》今年三月号),它是那样雄浑、遒劲地冲激着我的心胸,顿然感到心头也有三峡的云蒸霞蔚,而心又随着风吹浪打的江上的白帆一起航行。它引起了我与往日迥然不同的感情。
作者满怀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柔毫上蘸着山水的瑰丽色彩,为我们写下了一篇新的诗章。我读它时,好像长江两岸列为能动的画廊,一幅幅变幻无穷,一会是“一卷清淡的水墨画”,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呈露在眼前;一会是“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显出山明水秀;一会是雾笼罩着江面,气象萧森;一会又是天转开朗,渐渐画笔又写着暮霭低垂,“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这是作者写的长江的第一日,大抵这一日是从重庆到未入三峡的这一段航程。
而第二日呢,我相信读者都将以迫不及待的心情要求迅速揭开画幕,因为这是画廊的三峡这一段。或许我们并未到过三峡,但是,从儿时的地理课本上看到的巫峡的插画,从唐宋诗人读到写景绘意的诗句,都带给过我们多少遐想。在这一条画廊上,作者笔酣墨饱、淋漓尽致、丰富多姿地树起了两岸的壁画。作者清晰地告诉我们,“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而西陵峡呢,“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在瞿塘峡中,作者拟声绘色,给我们很大的满足。你看这样的色彩缤纷的描写:
……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而写巫峡的时候,却换了另外的笔触,以状物取胜,用形象化的比拟,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并让读者去回味,余音绕梁:
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阪,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但到了写西陵峡,作者却又更换了另一种笔触,完全以他的感觉来告诉我们如何的滩险水急,随着作者的指引,你只觉得“黄石碧岩,高与天齐”,而且“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当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经像箭一下迅速飞下,巨浪为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
到了第三日,那是三峡已过,“极目楚天舒”之所在。作者又以变化多姿的抒情笔调,为我们写着柔和的天光水色,你看那雪白的水鸟随着航船飞着,而“水天极目之处,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帆船
“就像一束一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光”。读到这里,人的心地好像也随着这景色、这抒情的笔调变得开广旷达。在这里一切都是透明的,连那夜空中的长江大桥,也成为“母亲河流的一顶珍珠冠”,连那武汉三镇的灯光,也组成了“灿烂的金河”。
三日长江的风貌,真是变幻多姿,而作者所采用的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正好与这江山景色取得了完美的适应。这样,使人感到瞬息万变的山川,那险滩、丽峡、涛声、阳光、帆影、海鸥……都一齐泻流在作者的笔下。
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这山川风云之间,作者汹涌的心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这股红色的心潮,澎湃激荡于峭岩平野之间,和壮丽的山川融汇在一起。作者在山川之间的沉思和展望,使山川活跃起来,从古代走向现在,走向未来。而作者的沉思和展望,也使我们的思想境界逐步提高,使我们联想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革命的人生哲学的深沉。
在第一日晚间,船只行走于赫赫的雷电和猎猎的江风中,而作者启示我们一个哲理:“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因而作者的胸怀洋溢着一种庄严美好的感情,觉得我们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而最美好的生活是从不断前进中得来的,我们要前进。在第二日,作者从汹涌的浪涛中看到领航人指挥若定,从容地驶过险滩恶流,体会到这是由于领航人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对我们来说,名山大川和它光荣的历史、优美的传说,都鼓舞着我们去继往开来,只要我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了毛泽东思想,任何困难险阻都将逢凶化吉,无往而不胜。
在第三日中,就长江的旅程说到了“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就文章结构说,到了万川归海的阶段;就作者心潮的奔腾说,这里应是达到顶峰了。这些都取得了完美的统一。在这一日,作者似乎是宁静地阅读着卢森堡的《狱中书简》,而作者的心胸却像表面平静的海洋上腾起了一轮红日,那是这篇交响乐中的最强音:“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会跟我同在”。在这种良辰美景中,作者的心胸显得极为宽广,不能不怀想着全世界先驱者洒了碧血,才换得我们大地的芬芳、宁馨的呼吸,因而也不能不唤起我们对全世界所应负的责任。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是第一日作者写下的句子,而在第三日的最后一句写着:“……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作者前呼后应地告诉了我们生活的哲理。
我想起了一幅著名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作者的心就像一团红日在山水中奔腾着。这就是作者笔下的《长江三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