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沙洲变良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8
第2版()
专栏:江西通讯

沙洲变良田 彭浩文
我早就渴望去看看潢溪公社金墩生产大队改造的沙洲。
一个雨后初霁的晴天,风和日丽,我从余江县城乘车出发,不到半小时,便到了金墩大队所在地——万山脑村。大队党支部正好结束了碰头会,金墩大队党支部书记彭长熙同志,一见我便热情地打招呼,拉着我往屋子里走。
我向他说明来意。他欣然赞同地说:“我正要去陆家洲,一道走。”
午饭以后,我们一同来到了陆家洲。一踏上陆家洲地界,便见这一千二百多亩的沙洲地上,大大小小的渠道,纵横交错,像血管一样布满全洲。蜿蜒曲折的白塔河,给这块洲地镶上了一条宽宽的彩边。洲地上栽种的八百多亩水稻,长得茎粗叶宽,一片翠绿。三五成群的社员正在田间耘禾追肥。
彭长熙同志见我看的出神,笑着问:“怎样,这块地方还不错吧?”
“真好!真好!”我连声地赞美。
“可是你知道它过去的面貌是怎样的啊?”
彭长熙同志在陆家洲生活了五十年,这洲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对他都有着非常亲切的感情。他深有所感地向我述说起陆家洲今昔的变迁:
原来,解放以前,这里是荒草丛生、黄沙鳞鳞的地方。每年春夏之交,白塔河的水常常把洲地上人们辛勤垦种的高粱、芝麻或西瓜卷走。金墩大队是个人多田少的地方,人们幻想着这广阔的沙洲有一天能够变成良田沃土,按照自己的意愿栽种水稻、棉花。二十多年前,有个叫陆端右的农民,凭着自己强壮的体力,领着三、四个儿子,怀着美好的希望,在洲地上的一棵大樟树下搭起了茅棚,准备在这里安家。他把一块地势较低而润湿的洲地,翻耕过来准备栽种水稻。他挖了一口水井,架起水车一点一滴地往田里车水,期望以自己的劳动,换得丰硕的成果。可是,种了三年终因水的问题解决不了,庄稼有种无收,只得收拾残犁断耙,拖着一家大小,离开这块洲地。
解放后,在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人们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垦经营这块洲地。每年都要种些高粱、小粟、芝麻和西瓜,但规模既小,收成也不很稳定。
“把沙洲变成良田”,这个长久以来就蕴藏在人们心里的愿望,直到人民公社化以后才实现。
公社成立以后,在公社的领导下,以彭长熙同志为首,成立了改造陆家洲的工作小组,开始了规划设计工作。头一件大事,是设法解决水的问题。彭长熙和几个干部跑遍了陆家洲方圆十多里的地方,寻找水源。经过多次踏勘研究,决定把一条废水沟,筑起石坝,提高水位,开渠引水,灌溉陆家洲。方案经过社员代表会讨论通过以后,一个改造陆家洲的运动就在全大队掀起来了。人们欢欣鼓舞,情绪激昂,积极投入这场改造大自然的斗争。大队在同各生产队商量以后,组织了治水专业队,在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邻近的朝阳、倪夏等生产大队也按等价交换、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了一部分社员,进行协助,力量大大的加强了,很快就垒起了一座横跨朝阳水沟的大石坝。接着他们又开渠修圳,终于把朝阳沟的水引上了陆家洲。
我们沿着曲折的水渠,在这深绿色的田野上前进。看着清澈的流水沿着渠道涌入稻田,听着彭长熙同志的生动的述说,我脑海里翻腾着一个问题:他们是怎样克服了困难,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迹?
的确,要把水从十里外的地方引到这里,要在这疏松而深厚的沙地上挖渠引水,是多么不容易啊!
在陆家洲水利工程动工之前,彭长熙同志和生产队长陆发洲等几个人,来到了洲上测绘出水渠分布和线路的规划。在挖渠筑坝的日子里,他又日夜和社员们战斗在一起,经过不太长的时间,石坝、涵管、水闸以及通向陆家洲的大大小小渠道,便全都修好了。
试水就要开始了,人们掩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睁大眼睛望着水渠,巴不得清水一下就涌到地里;可是望了又望,终不见水来。突然远处有人带跑带叫地奔来:“糟了,有段水圳漏底!”,有的人泄气了。彭长熙同志坚定地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困难一定能够克服”。经过详细研究,由生产队长陆发洲率领一个突击队,采取挑土垫底的办法,垫一层土,浇一次水,再用夯打实。就这样,渠道漏水问题胜利地解决了。水哗哗地流进了陆家洲的田地。
有了水,社员们信心更大,干劲更足了,水利队伍随即转入了新的战斗——平整洲地。他们露宿风餐,依靠集体的力量,终于把一处处波浪起伏,凹凸不平的沙地,整得又细又平。之后,他们又沿河垒起一条堤垱,像屏障一样,保卫着洲地不再受洪水侵袭。
秋天,社员们在平整过的洲地上普遍种上红花草绿肥;冬天,社员们又把一车车的塘泥和沤腐了的草皮,送到了洲地上来。当草子花开满洲土,社员们便吆喝着水牛开始翻耕洲田,人们破天荒第一次在这里大面积地插上了水稻。
我和彭长熙同志边走、边看、边谈,在一株古樟树下停下来。七八个男女社员正在树荫下歇息。彭长熙同志指着一个正在吸旱烟的社员向我介绍说:“他就是我刚才说的护沟突击队长陆发洲,二十多年前他的父亲陆端右就是在这株大树旁边试种水稻没有成功。他父亲陆端右的志愿今天已由他儿子实现了”。
听完彭长熙同志的介绍,我向陆发洲说:“你们终算把陆家洲改造好了。”
“不一定,有时它还不听话呢!”,这个身材魁梧,肤色黝黑发光的青年,俏皮地回答说。
据说,每下一次大雨,都要冲倒不少田塍,田塍一倒,田里的水就全部跑光了。所以,每次下大雨以后,都要照例地抢修一次田塍,把冲塌了的培上土,水跑光了的再灌满水。但是由于现在有一部分渠道和宽一些的田塍铺上草皮,长满了“马鞭草”,这样,这些渠道、田塍就再不怕水冲击了。
这个一千二百多亩面积的沙洲,去年给金墩大队提供了二十四万斤粮食,今年社员们决心要它提供更多的粮食,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