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从一张耖的价格看农具成本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8
第3版()
专栏:调查报告

从一张耖的价格看农具成本问题 桐城县委编写组 金神公社编写组
安徽桐城县金神公社的金神、香铺、肖店三个农具厂,从去年秋季以来,在降低农具价格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各厂工作的进展不平衡,同品种同质量的农具,价格却不相同,有的悬殊很大。就以耖(南方种水田的一种整地农具)为例,同是木身和八斤重的铁齿,而出厂的价格,有的要十九元五角二分,有的只要十二元二角九分。价格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悬殊呢?调查结果是:
香铺农具厂每张耖,用铁十二斤六两(成品八斤)价三元七角一分。用煤三十斤,价一元五角。用木料价七元。用铁工一点八个,工资二元五角六分。用木工一个,工资一元五角。税款九角(定件的),加10%的利润一元八角五分,再加工具折旧费、综合奖金、管理费用等杂费开支五角,出厂价格为十九元五角二分。
金神农具厂每张耖,用铁十一斤八两(成品八斤)价四元六角,用煤二十斤价八角,用木料价六元一角,用铁工八分,工资九角六分,用木工八分,工资一元零四分,税款九角(定件的),加10%利润一元七角,再加工具折旧费、综合奖金、管理费用等杂费开支一元五角,出厂价格为十七元六角。
肖店农具厂每张耖,用铁十斤(成品八斤)价三元四角,用煤二十斤价八角,用木料价三元,用铁工一个工资一元二角,用木工一个工资一元三角,税款九角(定件的),加10%的利润九角九分,再加工具折旧费、综合奖金、管理费用等杂费开支七角,出厂价格为十二元二角九分。
从这三个调查材料中,不难看出,出厂价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原料价格不同。香铺农具厂用木料价七元,金神农具厂用木料价六元一角,而肖店农具厂用木料价是三元。②材料消耗不同。香铺农具厂打八斤重的耖齿要用铁十二斤六两,金神农具厂用铁十一斤八两,而肖店农具厂只用铁十斤。③用工不同。香铺农具厂打一副八斤重的耖齿要一点八个工,肖店农具厂用工一个,金神农具厂只用八分工。④杂项费用开支不同。金神农具厂每张耖提成一元五角,肖店农具厂提成七角,香铺农具厂只提成五角。
上述情况,说明只要认真努力,农具成本是可以大大降低的。就从三厂现在的成本水平出发,取最低用量和最低廉的价格来计算,一张耖出厂只要十一元五角九分,与香铺农具厂出厂价格相比要低40%以上,就是与价格最低的肖店农具厂比也要少七角。是否能达到试算的要求,甚至使价格更低一些呢?答复是肯定的。在这方面,三个厂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就地取材,节省运费。肖店农具厂木料价只要三元,而香铺农具厂却要七元,相差一倍以上。肖店农具厂的木材是采取以产品换料和现金收买等办法就地取材的,一立方米木材运费只要二十一元。而香铺农具厂的木料是从潜山等地远道采购的,运程二百华里以上,一立方米木材运费达一百四十七元。香铺农具厂买的大部分是杉料,肖店农具厂买的大部分是杂树,杉料价格高于杂树一倍,因而同样是一立方米木材,价格也相差很大。制造农具,除水车筒需用杉料外,一般用各种杂树料都适宜。那么,木料就地取材的潜力怎样呢?肖店农具厂仅4月份就从本地收集了二十立方米,而且其中有四立方米是杉料,完全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第二,量材使用,提高原料利用率。打八斤重的铁耖齿,肖店农具厂用十斤铁,而香铺农具厂却要十二斤六两,相差二斤六两,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肖店农具厂能充分利用原料,做到因材使用。他们在发放材料之前,将原料材料排队,依照各炉各组制造的品种搭配。落实到各炉、各组后,职工们又依照原料现有的规格,量材使用。老铁工齐继来把方块铁打成锄板、锹扇,窄长形铁打耙齿,长方形铁打耖齿,铁条打圈,短细长形铁打钉。这样一般可以少进一、二次火,少锤几次,铁少落几次皮。他打一副五斤重的铁链只要五斤十两铁,比一般人要少用半斤多。
一张耖的木料成本,香铺农具厂和肖店农具厂如此悬殊,当然主要原因是运费不同。但是与原料利用率的高低也有关系。肖店农具厂使用木料,总是多锯少砍、细拼短结,并按照原材料的粗、细、长、短,确定制造品种,大材制大农具,小材制小农具,使木料利用率达到86%。
第三,根据技术专长分工,提高劳动效率。这是金神农具厂在降低农具成本上的一条经验。全厂二十个木工,根据技术专长,安排方道性等二人专门制犁,祝正文等三人专门造水车,刘成秀等五人专门造耖、耙,方宫田等四人专门造生活工具,还有锯工六人专门锯料。全厂七盘红炉、二十一名铁工,也按照技术专长分工。这样不仅造出来的工具质量好,工效也高。方道性造犁,两天要造三部,别人只能造两部;打一部四人头的水车(全套),别人要十四个工,祝正文只要十个工,一部水车就要少付五元二角工资;一般一盘炉一天只打耘草耙二十三张,而张起义一盘炉一天能打二十八张到三十张。用工量小,农具成本自然就低。
第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减少非生产人员。香铺农具厂所以一张耖只要提成杂费开支五角,比金神农具厂少一元,主要是非生产性的开支小。他们的办公费,本着保证生产和节约的原则,每个月事先造出预算(不超过收入2%),就在预算数内开支。出外采购原料或推销产品,事先有计划,不走空路,不白花钱。对这些费用都是严格执行厂长审批制。因此每个月的杂费开支一般只要十到二十元,占全月收入的1%还不到。另外人人参加生产。全厂职工三十八人,管理人员只有厂长一人,会计一人,营业员一人。这些人都兼作其他工作。厂长兼采购员,会计兼发货员,营业员兼任食堂管理员。这样便缩小了农具提留杂费开支的比例,降低了成本。
第五,健全生产管理责任制。肖店农具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他们采取定人、定炉、定地、定质、定时、定报酬的办法,把十五个铁工,按专长分为五盘炉,木工四人分成两个小组,再根据各炉、各组的工种定产量、定原料。如4月份定吴照银的一盘炉三个人,每人打耘草耙九十张,配铁一百斤(打成功八十斤),配煤二百斤。木业高泽胜小组二人,每月制犁三十部、配犁底料六丈长、犁圆三十根、犁梢三十根、杂料八立方寸。就这样根据每个炉、每个组的具体情况,把生产任务和按任务分配的原料落实到炉、到组、到人。月终结账,产量超额,原料材料没有超过定额,质量合乎标准,给予奖励。如果产品刚完成定额或没有完成定额,而原料材料超过定额,不予补助。原料节约部分,按价三七分成,厂得七成,职工得三成。工资一律实行按件计算工资。
在执行这些制度时,一天一结算,一天一小评,一月一兑现。因而大大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工效和原料利用率。从去年12月份以来,农具用工量平均降低20%左右,煤的消耗量降低35%,铁和钢的利用率提高6%,木料利用率提高10%左右。原来一部犁出厂价格要九元,现在只要七元。其他各种农具出厂价格也都降低5%到20%左右。
从以上三厂目前已经达到的远不能算是最先进的水平看,降低农具成本就有如此之大的潜力。可以想见,各地农具生产单位如果都能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降低农具成本是大有可为的。
(原载《安徽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