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略谈唐代版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8
第7版()
专栏:

略谈唐代版刻 群明
我国的版刻史,应该从汉石刻讲起,版刻继承了石雕的传统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石刻到汉代,不论绘像或碑文,在技巧上都已经非常成熟,具有高度的独创的艺术风格。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命蔡邕写刻《石经》,立在鸣都门,颁布天下。这部《石经》,是我国最早的书。随着石刻经书的出现,唐朝的版刻已经有了普遍的发展。当时刻印地区,有长安、敦煌、四川、浙江。所刻的内容,有日历、字书、歌曲、佛经、诗文,以及农民生活、生产所需要的日用书。当时刻本已经有插图,还刻外文(梵文),印刷品已经作为商品出售。这时期刻板技术成熟的工人多为官方占有。由于唐太宗崇仰佛教,所以官方所刻的佛经特多。民间刻日历的地区非常普遍,并且遭到唐太宗(627—649)的禁止,发布诏谕:“诸道府不得私置日历板”。据记载与实物,唐太宗时,玄奘取经回长安,曾刻印佛经与普贤像,用回锋纸印刷。近年浙江龙泉塔中发现的《妙法莲华经》,可以肯定是唐代刻本。元微之在白香山诗长庆集序中谈到白居易的诗,已“缮写摸勒炫卖于市井”。司空图《一鸣集》,有一篇题为《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礭化莫雕刻律疏》。帝国主义分子伯希和从敦煌石室盗去的,有太和二年(828)和乾符四年(877)刻的两本日历,并有咸道九年(868)所刻的《金刚经》。近年又在四川唐墓中,发现成都卞家刻印的梵文《陀罗尼经》;此经中间刻一小佛像坐莲台上,周围刻梵文经咒,梵文外又围刻小佛像。柳玭的《家训序》中说:“中和三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体,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浸染不可晓。”这些足以证明唐代版刻的广泛的发展。
解放后在浙江龙泉塔中发现的卷子本《妙法莲华经》(见下图),四川唐墓中发现的成都卞家印的梵文《陀罗尼经》,给我们研究版刻史提出了新的问题。
这里先说一下卷子本《妙法莲华经》。这卷经的刻工非常成熟,显示了书法原有的风格,要是看照片,很容易当成南北朝的写经。书法的结构近魏、晋,字体端正,用笔浑厚,不露锋芒,一笔不拘,圆润如珠。与塔中乾宁四年所写的经卷比较,显然刻本比写本年代早得多。刻本每行十七字,每张纸十七行,刻本中所用的字形,如虫写成“?”,差写成“?”,最写成“?”,都是魏、晋的简体字,很可能是根据魏、晋人写本雕板的。刻本的墨色比写本更黑,纸张比写本更旧,可以断定为唐代刻本。这卷经可以证明,当时刻板技术已经成熟(当然全国各地不可能一样),同时《妙法莲华经》是一部长篇经书,刻这样长篇经书需要有一批熟练的工人。这些工人是否镌刻过石碑,虽然无法知道,但是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就是版刻接受了石镌的技术传统。我国早期刻板,都是写刻本。在木板上刻字刻画,要讲究原来画家书法家的笔意,不能失去原作精神面貌,这个特点,十分明显。《妙法莲华经》的刻法,显示了写刻本成熟的技巧,也说明接受了石刻的写刻的传统。但是版刻比石刻进步,因为版刻面积少,木板比石版硬度低,不易破裂,刻的时候速度快,用力少,而且木版可以大量印刷。总之,由于有了石刻的传统,版刻能够发展迅速;由于有了石刻的成熟的技术,版刻技术也很快达到成熟的境地。这里不是说唐代民间所刻的日历、佛像,都掌握了成熟的技巧,从唐至清,民间所刻的日常所用的书,总是没有官家所刻的精致。这是因为民间刻书,缺少书法家,劳动人民所需的书籍印本为了实用,也没有经济条件去刻精致的书。作为研究唐代刻印技术,当然应该以《妙法莲华经》作为这个时代刻版水平的代表作。
其次,四川成都卞家刻印的梵文《陀罗尼经》,也给我们说明了唐代刻印事业的规模。要是印刷条件很差,刻印技术水平很低,汉文还不能广泛刻印,那是不会去刻印梵文的。而且这个刻本不是官家刻的,而是私人——卞家刻的,可想当时成都一定还有李家、张家或王家都在刻版。卞家是不是做生意的小书铺,现在还缺乏根据,但是从这里可以肯定,唐代私人刻印书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