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 讨论中国科技史编写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8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
讨论中国科技史编写问题
最近,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编写问题。到会的有竺可桢、张含英、刘仙洲、侯外庐、夏鼐、刘崇乐、李俨、叶企孙、钱宝琮、夏纬英、王振铎、侯仁之、胡庶华、陈邦贤、王毓瑚、王若愚、杜省物、程之范等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全体同志共四十余人。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主席竺可桢主持。
与会的同志一致认为,编写一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对中国科学界与历史界说来,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对世界文化有过很大的贡献,需要作一个科学的总结。同时,各门科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有了一本综合的科学技术史,就能使人更好地看出并考虑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对各门专史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
在讨论中,大家针对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提出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与“中国古代科学史”这两个提纲的名称,就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提出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名称比较合适,因为从发展次序来说,技术在先,科学理论在后,古代科学脱离技术就不能谈理论;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说,也是技术方面较多;从现有科学技术著作而言,凡写古代的大多是用科学技术史的名称,用科学史的名称大多是偏重近代。还有人认为,技术是劳动人民的结晶,忽视技术就容易忽视劳动人民的创造。
关于科学技术史的分期问题,引起到会者许多争论。有人认为,科学史分期和社会分期是不能分开的;有人则认为,可以不管历史的分期,完全按照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分阶段;也有人主张根本就不要分期,而是按照学科从古到今的进行叙述。刘仙洲提出,他写机械史就是把古代部分以公元1600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其理由是我国从远古到公元1600年这一段期间的发明创造,都真正是我们自己的,而1600年西洋科学技术传进来以后,中国的机械发明就多多少少地受到西洋的影响。张子高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科学技术史的分期问题与社会发展不能分开。他说,我国社会史分期的主要困难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在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提出意见。从化学史来看,春秋战国是一个时期,这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否则就不能解释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现象。半殖民地社会的分界线,对各门科学都有影响,这是明显的。至于整个封建社会,可以按王朝分。王振铎则认为,应该首先根据科学技术史的材料,排成一个体系,再参考通史,不要为通史所局限,可以和它有不同。刘崇乐提出,各门学科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切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要严格用划分时期来归纳,不符合发展实际。他提出先给以总的叙述,在总的叙述中可以分时期,然后把各门学科分成为几个较大部门(像科学院的学部那样)来叙述。此外,许多人从本门学科方面对科学技术史的具体分期问题提出意见。发言者一致认为,春秋战国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的时期,从水利史、地理学史、化学史、农学史、医学史等角度来看都是如此,这一个时期应该作为一个阶段。但是对明中叶是否划分为一个时期问题,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侯仁之认为,明中叶以后,地理学有很突出的成就,工艺技术与本草学也是如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应该划分为一个时期。王毓瑚说,农学在明末的发展并不显著,因此不需要划一个时期。程之范认为,明代医学很进步,清代差一些,他不同意这两个朝代放在一个时期,也不同意将明代分成两半。
在分期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到,要解决分期问题,需要各门专史摆出材料。不仅分期需要如此,编写这本书也需要如此。许多人提出,编写一部科学技术史,是一件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有各门专史做基础。因此,到会者认为,应该尽快把专史写出来。到会者还一致强调提出,综合不等于把各门专史拼凑起来,而需要有机的联系。这就涉及一个贯串全书的纲的问题。张子高提出,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史能否像提纲中那样以农为纲呢?需要考虑。刘崇乐认为以农为纲是不够的,因为植物学的发展受医学的影响比农学更大,有的东西(如交通工具,指南针等)同医学和农学都没有什么关系。他提出以农、医、工三门为纲。
在如何有机联系的问题上,有些人提出社会背景的作用和处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从提纲来看,每个时代的前面有一个时代背景的叙述,以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内容,这种写法很容易形成两者之间毫不相干。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等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系,这种关系应该在具体内容中有机联系,不要生搬硬套,能联就联,联不上就不联。
关于这本书采取的形式问题,刘仙洲说,写历史有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而科学技术史可以按纪事本末体写。即:首先有一个总的概括,然后按照每门学科,从古到今的叙述,这样可以避开困难的分期问题。刘崇乐基本上同意这种意见,不过认为学科不要分得太细,以免和专史重复。夏鼐认为,我们应该把各门学科合在一起写,多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侯外庐认为,可以分两步走,先写一本编代史,只谈各个时期的科学技术概况,然后再找规律。
讨论中还提出了许多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叙述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时应该实事求是,要有科学根据,不要美化古人,不要用现代名词术语套在古人身上等等。侯外庐还指出,编写这本书,会存在很多困难,应该试点突破,把比较成熟的部分(如天文、数学等)先写出来,取得经验。
(梅、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