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斯托夫人和她的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8
第8版()
专栏:

斯托夫人和她的小说 水景宪
最近首都舞台上演出的话剧《黑奴恨》,是一出谴责美国种族歧视的新剧。原作者为美国斯托夫人,今年6月14日刚好是她诞生一百五十周年。
斯托夫人(1811—1896年)出身于美国康?狄格州的一个宗教家庭。最初,她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生活素描开始的。1843年,她出版了以描写康?狄格州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五月之花》,她的文学才能渐为人们注目。1851年6月,美国主张解放黑奴人士所创办的《民族纪元》周报,约请斯托夫人撰写揭露美国黑奴悲惨境遇的小说,嗣后她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子》就在这个刊物上长期连载;1852年3月2日出版了单行本。
这部反奴隶制度的巨著发表后,轰动了美国整个社会。在出版的那一年就印行了一百二十版,共销售三十万册。当时,美国全国正在热烈展开关于黑奴制度存废问题的争执不休的大辩论:北方新兴的资产阶级人士认为奴隶制度妨碍工业的发展,主张解放黑奴;南方封建农场主则为了维护本身利益,坚决反对。这本小说一出版,就立即被主张解放黑奴派人士当作反对奴隶制度的有力武器,并被改编成六种不同的剧本在舞台上演出。拥护奴隶制度的反动分子恼羞成怒,对斯托夫人滥加人身攻击,甚至寄送血淋淋的黑人耳朵,进行恫吓。他们还刊行了不下十三部宣扬奴隶制度的小说,为他们虐待黑奴进行辩护。不过,斯托夫人著作深入人心的影响是抵销不了的。它沉重地打击了罪恶的奴隶制度。
《汤姆叔叔的小屋子》是一部揭发奴隶主骇人暴行的写实小说。由于斯托夫人对美国黑奴的悲惨生活非常熟悉(她在和盛行蓄奴的南部诸州仅一河之隔的辛辛那底州整整住了十八年,经常接触黑奴,并帮助过不少黑奴逃往北方),因此她描绘这些情节,栩栩动人,对读者具有深刻的感染力量。斯托夫人在小说里成功地塑造了李格利这个残暴奴隶主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专制魔王。多少无辜的黑奴在他的皮鞭和拳头下丧生!侥幸未死的则受尽他的苦役折磨,一般只能活上两三年。在他的残酷虐待下,他的农场变成了黑奴们的人间地狱。最后连温柔驯顺的汤姆也惨遭毒手。斯托夫人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愤怒的呼声:“啊!我的国家!这些事情还在你的法律保护下每天不断发生!而且教堂熟视无睹,默不作声!”这是作者对血腥的奴隶制度的强烈控诉!她描写黑奴乔治被逼上梁山,腰里插着手枪,乔装逃跑时的心理状态:“逃不了,我就死,可是他们也不要想占便宜!”这是多么英勇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黑人形象!斯托夫人在小说里谴责说:“奴隶制度是最骇人、最无耻的侵犯人权的行为。人在这里被当作牲口买卖;还要让他张开嘴,看看牙齿,并检查关节是否灵活。”她还提出了解放黑奴的正义主张。这些都是这本小说具有进步意义的成就。
不过,斯托夫人由于阶级出身的限制和宗教的偏见,尽管她对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表现了义愤,但是她并不想去触犯产生这种罪恶制度的社会基础。她在小说里流露出了不抵抗主义的思想。她把小说主角之一汤姆描绘成一个逆来顺受、不想反抗的忠实黑奴。他在买卖奴隶的市场上忍受着种种凌辱;在南方的农场里承担着非人的苦役。他总是勤勤恳恳地为自己的主人努力工作着,想用自己的善心和忠诚去换取主人的慈悲。他笃信上帝,认为人总是可以感化的。作者赋予汤姆这种宗教的宿命论色彩,减弱了这部小说的积极意义。斯托夫人对农奴主也还存在着希望他们“放下屠刀”的幻想。她把奴隶主圣克雷耳描写成一个“温和”的“开明”人物,汤姆在他那里受到了“人道”的待遇。作者对奴隶主解而培的伪善面目也揭露得不够充分;最后还让解而培的儿子去寻访汤姆,企图把他赎回,回家后又释放自己所蓄全部黑奴,作为本书故事的结局。斯托夫人虽然赞成解放黑奴,但是她并不希望黑奴用自己的力量争取解放,而是主张人们用基督的精神帮助他们。这观点无疑是小说比较严重的思想缺陷。
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子》,对世界文坛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它曾被译为二十三种文字。许多国家的著名作家(如托尔斯泰、赫尔岑、海?、狄更斯、乔治桑等)都对它推崇备至。这本小说对我国读者也不是陌生的。远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林纾的中译本(译名为《黑奴吁天录》)问世。这次欧阳予倩同志把它改编成十场话剧《黑奴恨》,但作了与过去不同的处理。在主题上,反对种族歧视、反对阶级压迫、鼓舞被压迫民族斗争的意义更突出了。它成为一首颂扬黑奴争自由、争人权的斗争精神的热情赞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