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这里的庄稼长得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9
第3版()
专栏:吉林通讯

为什么这里的庄稼长得好 吉林日报记者
吉林永吉县江密峰公社榆树沟大队,各种庄稼都长得很好。社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越干越有劲。现在,正忙着锄草间苗。
他们的庄稼为什么长得好呢?
摸清条件 量地种田
榆树沟大队第四队队长张明山,给我们讲了个种“罗圈地”的故事。屯前有一块地,中间洼,转圈高;高处种的高粱,洼处种的稗子。为什么在一块地里种了两样庄稼?这个主意是几位老农出的。他们熟悉这块地的脾气,不这样种,“罗底”上的庄稼就要“喝汤”。去年生产队要在“罗底”种抗涝的稗子,可是,大队干部不同意,说:“稗子出米少,不值钱。要想多打粮食,就得多种高产作物。”结果“罗圈地”全种的玉米。到了秋天,“罗圈”上的玉米棒子一尺来长。“罗底”上的玉米秸子才一尺多高。少打了粮食。接受了去年的教训,今年,生产队的计划是由社员当家作主制订的,既考虑了国家、集体的需要,也考虑到社员生活的需要;按土质、地势该种什么种什么,安排得周到,合理。
这里是个山沟沟,地形复杂。不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罗圈地”,还有“偏脸子地”、“钱搭子地”。地形不同,土质不同,种法也不同。高处种高粱、洼处种稗子,阳坡种玉米,阴坡种大豆。今年,全大队仅利用地里的“水笸箩”、“吊水楼”等撂荒地块,就种了二百四十亩稗子。老社员王兆福说:“庄稼人没有怕粮食咬手的,越多越好。不过,总得量地种田,量车使牛。”
排兵布阵 井井有条
榆树沟的庄稼长得好,奥妙不在一处。第一生产队社员邵仁说:“今年干部排兵布阵井井有条,生产队里活计多,干的不乱;劳动力多,却没窝工。从种地到铲地,总是人压活计,不是活计压人。”邵仁这段话是有来由的。今年,大队把安排农活和支配劳动力的权力交给了生产队。生产队队委会集中了当地的老农作参谋,队长又熟悉情况,所以,把活计安排得有条不紊。就拿开荒来说吧,去年是由大队统一安排的,种完大田就开荒,大田等着铲头遍,开荒活计又催手,闹得大伙手忙脚乱。今年不同了,春耕的时候,生产队把每副犁杖安排上扶犁点种两大硬手,然后搭配上妇女劳动力踩格子,其余的强壮劳动力提镐上山;开荒、种地两不误。第一生产队去年计划开荒一百六十五亩,忙来忙去,才开了一百零五亩。今年开了一百六十五亩,倒觉着从容。全大队今年原打算开荒四百五十亩,结果开了五百五十五亩。
生产队有权支配劳动力,做到了因人派活,因活分配劳动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一生产队队长李景山,对本队的劳动力状况很清楚,老社员汪福祥的一只胳膊有毛病,铲地撵不上“半拉子”;可是摆弄牲口是他的拿手活;社员任兴旺膀大腰圆,干地里活计有一套,就是不会扶犁。李队长根据他们的特长分派活计,会摆弄牲口的扶犁,膀大腰圆的铲地,两个人干得都挺有劲。第四生产队六十四个男女劳动力,今年划分三个作业组,各个组又分别劳动力情况安排工作,老头干零活,侍弄菜地,干得经心、仔细,可以替出壮劳动力干重活计;有孩子的妇女在房前屋后包地侍弄。社员张金说:“今年劳动力支配得好,能呼风的呼风,能唤雨的唤雨,人人都能使上劲。”
合理用肥 集中用肥
“庄稼是朵花,全靠粪当家”。榆树沟的庄稼长得好,同多施肥、施好肥有很大关系。提到追肥,队长张明山向我们讲了撒“花椒面”和吃“偏饭”的故事。去年,大队干部增产心切,要求每块地都要追肥。粪肥有数,人力有限,“三一三十一”地像撒花椒面一样把肥施到地里,结果追肥的地没有多打粮食,没追肥的地也不见少打粮食。社员说:“这才是花钱念书不识字——白搭工呢!”今年,种完地,各队都研究了追肥的办法,队委会根据社员的意见,决定重点使用肥料,给三类苗吃“偏饭”。第四生产队有块谷子长得好,就是吃了“偏饭”。
大队党支部书记许占先从撒“花椒面”和吃“偏饭”的问题上,想到了一个问题,他说:“别看一个大队不过十里八村,增产措施也不能一样,我们大队上沟和下沟的节气,就春差七天,秋差半月,下沟种地,上沟的冻土还没化透,要‘一律打家伙’就行不通。”
依靠群众 调查研究
“今年大队干部出的点子,正对我们心思。我们正想干什么,他们就提出了做什么,真是钻到我们的心里去了。”这是社员陈广金说的。那么为什么大队干部今年领导生产这样有方呢?从党支部书记许占先、大队长毕凯做过的几件工作,使我们认识到:一要深入群众,从实际出发,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二要和生产队干部、社员好好商量,尊重生产队的权力,听取社员的意见,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做到领导有方。
党支部书记许占先做过这样一件事情:
春耕结束以后,老社员王庆林对许书记说:“这时候正好拉土垫圈,打粪堆底子。”许占先觉得王庆林说的,和大队干部原来打算的不一样。于是,他召开了老农座谈会,征求大家的意见。社员说:头些年种庄稼都是这时候拉土垫圈,这个时候积肥,发酵时间长,沤得烂,肥效高,没草籽,来年不荒地;现在积肥比雨季积肥道好走,土松软,不光拉着轻巧,挖着也省劲。许占先掌握了这些情况以后,又和社员算了劳动力、畜力、活计的细账,知道现在积肥不光不会耽误铲趟,还能把轮休的牲口利用起来,做到铲趟积肥两不误。许占先经过这样细致的调查,大队管委会又作了研究以后,才向生产队提出拉土垫圈的建议。因为这个建议是根据群众的经验提出来的,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各生产队在不影响铲趟的情况下,抽出十四辆车,六七天工夫,拉土两千多车,垫圈土准备好了,粪堆底子也打好了。社员说:“大队干部真给我们拿好主意。”
大队长毕凯做过另一件事情:
今年4月间,春风很大,雪化得一干二净。毕凯同志根据历年的经验,认为如果不及时压地,很容易发生春旱。可是今年各生产队的条件是不是允许呢?他便亲到第一生产队去,找到队干部和一些有经验的社员一块检查了几块地。有一块秋翻地,大伙寻思一定旱得厉害。可是,因为压过,数这块地潮。第一生产队有些干部说:“压一压就有效力,要再想些抗旱的办法,风再大也不怕!”毕凯当时就问道:“用什么办法抗风呢?”大伙商量一会儿,认为压地耙地时,能把茬子根搂出来就更好了,地干净,种的时候也省劲。毕凯根据这次了解到的情况,才向各队提出来压地和搂茬子根的建议。社员都说:“大队长真是老庄稼人,出的主意正对我们的心事。”事后,各队纷纷行动起来,全大队四千五百多亩地,搂得干干净净,避免了春旱,小苗出得齐齐刷刷。实践使这里的干部认识到,要真正尊重生产队的权力,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正像大队长毕凯说的:
“庄稼活粗如大缸,细小如牛毛,要想多打粮食,不能光靠一个框子到处套,必须大伙想办法,看天、看地、看人种庄稼。”   
  (原载《吉林日报》,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