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越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面旗帜——大丰农业合作社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19
第5版()
专栏:越南通讯

越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面旗帜
——大丰农业合作社访问记 本报记者 冯建伟
越南北方农村的“学大丰,赶大丰,超大丰”竞赛运动,正在广泛、深入地发展。
“学大丰,赶大丰,超大丰”运动给越南北方农业合作社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今年2月,当各地的农业合作社正在寻求全面发展生产,进一步巩固提高的时候,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阮志清深入总结了大丰社的成功经验,号召全北方的农业合作社向它学习。从此,大丰社的经验就像春风一样吹遍越南北方,各地选派了代表跋山越岭,不远千里赶来参观学习。
不久前,我随河内市郊区参观团访问了大丰社。那天早晨,我们乘车从越南中部的广平省省会通海市出发,沿着依山傍海的一号公路南行,大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大丰社。在社的周围,像浩瀚大海似的稻子叶肥秆粗。水草丰满的牧场上,肥壮的牛羊正在静静地吃草。成群的鸭子在池塘边戏水。一走进大丰社所在的村庄,眼前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新建的百货商店、银行、缝纫店和书店都安装了明亮的玻璃门窗。在村的北头,一幢掩藏在椰林竹丛中的高大建筑物是大丰社的总办公室,现在这里正在接待来自北方各地的参观的客人,显得很热闹。
过去,大丰社地势低洼,经常受水涝碱浸,十年有九年歉收。解放前,这里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两三家地主手里,农民占有的土地很少,他们缺乏耕牛和种籽,再加上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压榨和剥削,以致经常四散逃亡,土地荒芜,房屋倒塌。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房屋和土地,但由于耕地面积小(每人平均二分地),劳动力无法充分利用,因此,收成微薄,生活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许多农户只好靠政府救济或者从事打柴、捕鱼、编席等副业,勉强维持生活。
只有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天灾,改变自然条件,争取丰收。1958年12月大丰社的劳动党党员们,首先响应党的号召,组成了有二十一户社员的第一个农业社。第二年,合作社依靠了集体的力量组织生产,改进耕作技术,使大片农田获得丰收。同时合作社又发展了副业生产,因此,社员增加了收入,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在参观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大丰社之所以能成为北方农业合作社的一面旗帜,主要是因为它能根据地少人多的情况,大力开垦荒地,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社主任邓翼告诉记者说,从1960年起,合作社首先在靠海的美福村修堤筑坝,挖渠排水,抢救出一百四十多亩(每亩折合市亩七亩半)水淹地。今年年初,社里动员更多的人修了一条长达三公里的围堤,使一百六十多亩田由一造变为三造,成倍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去年年初,社里还组织了一支一百二十多人的青年上山开荒队。队员们在山上发起竞赛,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开始一个人一天只能挖五个树根,后来增加到八个。由于露宿受潮,有人生病,队员们就动手修建房屋,避免瘴气侵袭。粮食供应困难,队员们就一面开荒,一面打柴、挖药和收集林产品出卖,换回食物和日用品。大家这样一口气干了六十多天,开垦生荒一百五十多亩,并且种了杂粮和薯类。
由于大量开垦荒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地少人多的状况已经基本改变,现在,全社每人平均由二分地增加到七分地。
大丰社之所以能成为北方农业合作社的一面旗帜,还在于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济,增加生产和收入。现在,全社共有七个专业生产队经营捕鱼、烧砖、木工、造船、编织、采伐等十九种副业生产。它们在荒地上开辟牧场,养殖成千头牛、羊和大批家禽;在新垦的荒地上种植棉花、麻、茶叶等经济作物,并且自己进行加工。专业生产队还挖了五个大养鱼池,种植了各种果树。社里很重视社员家庭副业生产,每年春季都动员社员安排家庭副业,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现在全社社员平均每户养猪两口,鸡、鸭数十只。另外还从事编织、纺织等手工劳动。
为了保证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大丰社的领导干部注意抓紧两个重要环节。第一是通过群众制订生产计划。订计划的过程,就是发动社员积极生产、勤俭办社的过程。订的计划一般切实可靠,有群众基础。第二是在全社制订总计划以后,适当安排社员的劳动和生活,鼓励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利用率。具体作法是,每一家都要有自己的生产计划和生活计划,写明一家有多少劳动力,一年能做多少工,能经营什么副业生产。计划要誊写清楚,贴在墙壁上。社员应自觉地按着计划劳动和生活。大丰社的社员一般都很关心社里的生产,自愿在社里多劳动。
大丰社的党组织注意加强对社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社员的政治觉悟,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农业社,把社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社员范闹根据自己入社前后劳动态度的变化,对记者谈了他爱社如家的心情。他说,“入社以前,我有许多‘自由’。我可以‘自由’雇耕牛,‘自由’下地劳动,‘自由’种植和‘自由’管理。但正是这个‘自由’害苦了我。它使我每年缺粮,每年借债。入社以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劳动和休息都有安排。现在,我的劳动劲头越来越大。”当社里组织垦荒队时,他第一批报名上山。他一直干了六十多天,认真地完成了任务。现在大丰社的社员们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和风气: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什么事情困难就抢着干什么!
在访问大丰社的时候,我们突出地感到越南劳动党组织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党员能密切联系群众,干部能和社员团结一致。大丰社主任邓翼是一位退伍转业军人,长期的革命锻炼使他的立场坚定并能联系群众。邓翼同志善于处理复杂的思想问题,深受干部和群众爱戴。副主任阮玉英是原来美福社——大丰社前身的主任,他的业务非常熟练。他带头劳动,遇事善于与群众商量。
越南劳动党大丰乡党委会和各分支部,在发展和巩固大丰社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保证作用。党委和分支部认真讨论每个生产计划和重大问题,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讨论三四次。在计划和任务决定之后,党员干部都能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像防涝筑堤、山区开荒等,都是党委和分支部书记带队,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博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今年4月初,全社又进行了一次扩社,已成为一个拥有八百多户的高级合作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