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在小煤窑改造的途程上——广东连阳煤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0
第3版()
专栏:广东通讯

在小煤窑改造的途程上
——广东连阳煤矿见闻 新华社记者 林端芳 何云华
五岭以南一年一度的霪雨季节,又来到了粤北山区。在这季节里,我们不由得想起了连阳煤矿,不知它的生产是否受到了威胁?
这座1958年大跃进中建立起来的小煤矿,是粤北地区四个主要煤矿之一。这几年,它输出了大量质量良好的炼焦煤,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它毕竟创业不久,当它仍然停留在土法开采阶段时,抗御自然灾害的力量还是比较单薄的。1959年和1960年两个雨季,连阳煤矿被雨水淹掉的煤窑占80%以上,整整四五个月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我们怀着关切的心情,出了连州城,向着二十多公里以南的连阳矿区出发了。
一进矿区,但见运煤汽车络绎不绝。雷鸣般的爆炸声在山谷间久久回响。窿口附近,积水顺着宽阔的渠道不停地输送出来。原来,生产并没有停止。
一打听,才知道我们刚才的忧虑完全是多余了。矿上的同志说:现在,煤矿经过技术改造,每个坑口起码安装有一台二十多马力的水泵,并且开筑了又宽又长的排水沟,只要水泵一开动,积水很快就能抽干,再也不用耽心水淹矿井了。
技术改造的好处自然不止防雨排水这一项。
以前,连阳煤矿小窿洞里没有现代化的照明、通风设备,巷道也窄小而不规则,挖煤全靠一把镐头和一把铁锨,运煤也靠肩挑背负。
从去年10月开始,这个煤矿开始了技术改造:扩充巷道,在通风、排水、采掘、提升、运输等方面采用动力机械,实现正规生产,使每对矿井的生产能力超过每天一百吨。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煤矿十三对矿井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了。
我们来到了改造得最快最好的油榨面矿井。
一进入井下巷道,就听得送风机响声不绝于耳,帆布做的大风筒也涨得鼓鼓的。巷道里空气清新凉爽,丝毫不使人感到闷气。靠着头上矿灯的光亮,可以看见长长的巷道大部分都按照标准加宽加高,工人们在这里可以大踏步行走,再不用匍匐前进了。运输轨道上,电动绞车强有力的钢缆,把满载着石块、泥土或煤块的斗子分别提升到窿洞外面的石堆和煤场上。运输轨道的坡度有六十度,但绞车灵活地拖着斗子,几分钟就是一个来回,一次可以提升好几吨。在采煤工作面上,工人们使用的家伙也由镐头、铁锨变成了电钻、风镐。在第二水平,一个工作面还没采尽,另一个工作面就已准备出来。坑口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现在每对井都做到“采一备一”,有一个正在开采的工作面,最少有一个备用工作面。生产主动多了。
随着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化,需要的技术工人也增多了。煤矿负责人说,从改造一开始,他们就注意培养掌握机械生产技术的人材,使生产迅速跟上改造的进度。
连阳煤矿从土到洋,从不正规开采逐渐过渡到正规开采,正是这两年来广东省许多小煤窑发展的缩影。但是,对连阳煤矿来说,技术改造毕竟是一项新任务,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中也难免出现一些缺点。比如说,他们抓了主要的改造工程项目,对于次要的工程项目注意不够,以致一些工程没有按期投入生产,影响了生产水平的全面上升。煤矿的领导方面很快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了措施。随着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这座煤矿将会发挥更大的威力。(附图片)
开滦煤矿林西矿八二区副区长王凤元,和工人一起从改进移溜方法加快检修速度着手,创造了一套在回采工作面上做好夜班准备工作的管理经验,不但把夜班准备工作做好(这个矿的夜班是生产准备班),而且变准备班为生产班。这是王凤元正和工人在一起移电溜子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