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北京的电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0
第3版()
专栏:行行业业

北京的电话 新华社记者 周定舫
常住在北京的人,想起解放前“电话不灵,电灯不明”的情景,都会突出地感到北京的电话事业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鲜明的对比
北京第一次出现电话机,是在1900年,由外国人装设的。到1903年,由于慈禧太后常住在颐和园里,为了要和北京各军营联系,才自己架设了一条电话线路。隔了一年多,又在清朝大学士翁同龢住宅的马房里,正式开办了电话局。从那时开始一直到解放前夕,只安装了二万多部电话,而且设备残缺不全,线路年久失修,通话质量很低。
解放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区、住宅区的不断增加,北京的电话分、支局已由解放前的十二个扩充到二十九个,安装的电话总数,如果算上机关企业内部的电话,比解放前发展的总和还多四倍。目前,全市的电话线路,好像蛛丝一样,把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工厂、学校、商店、住宅、公园、人民公社和文化娱乐场所紧密地联结起来,织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话通讯网。
但是,北京的电话仍然显得很忙,还是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从1959年开始,北京的电话史又进入新的一页,把五位拨号制改成六位拨号制。到目前止,已有六个电话分局改成六位数号码,这就意味着首都的电话容量已经从过去的十万部向一百万部迈进。
向现代化发展
电话数量的增加,只是北京电话事业变化的一个方面,使人们感到更突出的是电话质量的不断提高。解放以前,北京的电话,十分之六都是用人工接线的。现在,自动电话已占全部电话的90%以上。
我们访问了去年刚改为自动电话的七分局。这里的设备全部都是国产的。走进机房,只听见一片“嚓嚓嚓”的响声,自动选号的机器正在准确地给用户接电话。遇到障碍,红色指示灯就亮了起来,通知两个值班机务员来修理。四年前我来这里访问时,有三十多个话务员并坐在工作台前面,台上安装着全局所有的电话线。每个话务员管九十多部电话。用户要通话,先要拿起话筒,把号码告诉话务员,然后等着话务员拨号接通。遇到业务繁忙时,同时有几十个用户向一个话务员要电话,等到话务员一个一个依次接通,接到最后几个,至少需要等五六分钟。因此,话务员在工作室里常常忙得汗流浃背,用户在电话旁边等得生气。现在这种现象消失了。
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打开旧北平的电话簿,满眼都是银楼、饭馆、绸缎庄和洋服店的招牌,粗心的人会找不到工厂的字号。现在,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电话已比解放前增加十倍左右。
为中央机关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这是北京市发展电话的方针。几年以来,在北京的郊外,由于工厂越建越多,工作联系越来越频繁,对电话的需要也随着增加。接着,就陆续盖成了新的电话局。据市内电话局统计:全市主要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电话局共有七个。
大跃进以来,北京市内电话局还配合北京邮局,帮助十三个郊区安装电话线路。现在,不论是山区或是离城区很远的人民公社,都能利用电话联系事情。离市中心较远的大兴县邮电局,经常把从气象站了解来的气象情况,通过电话告诉全县各个人民公社。许多公社的生产队都根据它来安排农活。有一天,这个县采育公社的社员,正在场地上晒化学肥料,从电话中听到下午有暴风雨的气象预报,就立刻组织劳动力,抢运肥料入库。结果,使七万多斤化肥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失。
处处为用户着想
从电话局现在保存的旧资料里可以看到:北京的电话从清朝起一直到解放前夕,绝大部分都装在王府宅第、官僚政客和大商人的家里,一般市民打电话常常会碰到“电话概不外借”的红纸条。解放以后,电话局为了方便市民,办起了传呼公用电话。现在,城区的公用电话可以说是“星罗棋布”,一般每隔两三条胡同就装有一部公用电话,连长辛店、坨里等远郊区也都设有。市民们可以随意使用,十分方便。
北京电话局还开办了三种电话问讯业务,专为市民服务。当你的钟表停了,想知道标准时间,可以拨“○七”台,就能立即听到清晰、精确的答复。当你急需打电话而又不知道电话号码时,你可以拨“○四”台询问。这里的工作效率是以分秒计算的。话务员们为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告诉用户所查的电话号码,创造了一套脑、嘴、手并用的交叉工作法,在答复第一个用户所要查的号码时,脑子在记第二个用户所要查的号码;在答复第二个用户之前,手里又在查第三个用户询问的号码。他们还摸索出用户询问电话号码的规律。比如晚上询问出租汽车和妇产医院电话号码的较多,夏季问游泳池的多,假日询问影院、剧场、展览会的多。他们事先把这些号码都记住了,不用翻簿子就能迅速答复。在业余时间,话务员们常常背诵各种常用电话号码,互相考问。现在,大部分话务员都能熟记两千多个号码。
被人们称为生活中的“百科全书”的“○五”服务台,专门为用户解答有关交通路线、游览场所、文娱体育、天气预报等问题。遇到天气突然发生变化,他们还主动通知较大的公园和交通运输部门早作准备,保证游人划船和行车的安全。
确保电话畅通
这些感人的服务事迹,只是北京电话职工“处处为用户着想,作用户知心人”的一部分。全市还有一千多个机务员、线务员和测量员,为人们能够顺利打通电话,日夜辛勤地劳动着。
北京各个电话分局和支局,都设有一个障碍台,专门排除各种障碍,提高通话质量。不久以前,我们参观了北京二、六电话分局的一个障碍台,看到有的测量员正在用自动测试机检查每个电话的线路,每天检查五遍,发现有障碍,立即派人修理;有的测量员正在拨动字盘,询问用户的电话有没有毛病。这里,对每个电话都设有一份“病历卡片”,详细记载电话的“病情”,便于预防事故的发生。
每逢雨季,是北京电话最容易发生障碍的季节。工人们在雨季以前,就细心地检查了每根线路,有的钻进地下管道查电缆,有的爬到高空查电线,消灭了不少事故隐患,保证雨季电话畅通。解放前遇到一场大雨,有的分局常要发生一千多次障碍事故,有的电话二十多天不通话。现在,整个雨季的两个月内,也只发生几十次障碍,通讯质量跃居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