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在学习祖国医学的时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0
第4版()
专栏:

在学习祖国医学的时候 本报记者 刘佩珩
在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里,有些老中医热心地教学,前来学习的许多西医更刻苦钻研,师生都抱着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意志,同心协力打开这个宝库。这里记录的是几个片断:
老中医苦心讲学
“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我们老一辈的中医应该把自己的经验传给青年一代。”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老中医胡希恕常这样说。
这位鬓发花白的老中医担任这个学校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理论课——《金匮要略》的教学。他为了把学生教好,除认真备课外,每逢讲课前对学生可能费解的问题都作充分的准备。积他多年的教学经验,深深感到《伤寒论》中的《六经》和《金匮要略》中的《四诊》《八纲》之间的关系,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的,而这些学术问题又都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关键。这次,他给学习中医的西医讲这门课程时,又认真地重温了这两部著作。
在学员跟他实习的时候,有时门诊病人多,不便当场讲解,老先生就利用业余时间,约学员到他家里讲解。讲解时,他常常拿出具体病历耐心地对学员们讲为什么同样的疾病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就有不同处方的中医辩证施治的道理。老先生还选出最基本的二百多个方剂,根据他三十多年行医的经验按不同症状把方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到配方,都作了系统的整理,使学员既容易记又便于掌握方剂的作用和应用的规律。由于老教师这样热心教学,学员也更爱老先生,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青年西医刻苦学中医
在北京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女生宿舍里,学员张佩瑛伏在桌上,一边阅读中医著作《内经》,一边对照笔记逐字逐句地琢磨:“什么叫作‘气’呢?它和‘五脏’有什么关系?和西医讲的生理学又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使这位初学中医理论的青年西医久久不能理解。但她想:“近几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已使不少生命获得了再生。我是个西医,从现在开始担负起与中医合作整理、研究和提高祖国医学的任务。不刻苦学习、钻研中医理论和经验,怎么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因此,张佩瑛总是抓紧学习,刻苦钻研,理解不断加深。在写理论学习心得时,她还选了这个题目——《气》,写出一篇论文,对这个学术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张佩瑛在跟中医老师临床实习时,为了学习每个中医老先生的专长,还细心地作了病例卡片五百多张,把中医老先生对一般常见疾病、疑难病和中西医合治等病例的治疗原则和不同的处方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载比较。经过分析研究,她已掌握到一些中医辩证施治的规律和老中医一些不同的治疗方法。
专心探索祖传医学经验
西医阎田玉和孙燕华有个时期是跟祖传三代的儿科中医王鹏飞实习。她们看到一些患肺炎的病儿经老中医诊治后转危为安。可是这个医术既找不到文献资料,老先生祖辈又都是口传心授没有留下一点文字记载。于是她们下决心总结这项医学经验。不论老大夫在病房还是在门诊孙燕华和阎田玉总有一个人跟在老大夫身旁细心观察,学习老大夫怎样“望诊”,又怎样分析病儿的体质、病情,并细心地为老大夫抄方。有时王大夫讲一句话她们都记下来,还要结合临床体会、现代医学科学的化验和具体病例来研究分析。
一天清晨,王鹏飞大夫走进儿科中医病房,阎田玉和孙燕华紧紧跟在后边。老中医摸摸脉,看了一下舌头,说出了病儿的症状。但是,这两个“徒弟”却对这样诊断医疗的道理感到难解。“这两个病儿的体质都是‘脾虚’,怎么不属于一个类型,也不一样处理呢?”她俩议论了一番之后又重温了《内经》、《脾胃论》等中医理论书籍,后来又特意到王老大夫家里访问,请老大夫细致地口授祖传的这个经验。老大夫向她们具体介绍了根据望诊摸清病儿体质,再结合病因、临床症状进行治疗的经验,使她们懂得从病儿不同的面色、轮廓、上颚、头发等特征,以及病因、症状,找出两个病例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老先生的话打开了她们的思路。经过四个多月这样的辛勤学习,阎田玉、孙燕华等初步总结出老中医治疗小儿肺炎的分型和治疗经验。(附图片)
广州中医学院老中医李藻云(右三)、中山医学院眼科医疗副主任周文炳(右一)和青年教师一起,在给青光眼病人作综合治疗会诊 新华社记者 李惠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