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搞好经济核算 降低生产成本——福州第二化工厂电解工段运转班是怎样实行班组经济核算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1
第2版()
专栏:

搞好经济核算 降低生产成本
——福州第二化工厂电解工段运转班是怎样实行班组经济核算的
福州第二化工厂一○一车间电解工段运转班,负责生产稀度烧碱液。这个班从今年3月份实行班组经济核算以后,原料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显著降低。每吨烧碱液耗电量,由三千三百至四千度降低到二千八百八十四度,中和盐水消耗量从十二至十六立方米降低到八点八立方米,产量5月份比1月份增加了一倍,班成本比过去降低了45.5%。
这个班在开始实行经济核算时,也曾碰到过思想障碍。如有的工人说:“工人只管生产,核算是管理人员的事。”班里针对这类思想,结合“红色管家人”教育,说明搞好班组经济核算,就是当好红色管家人,爱厂如家的具体表现。同时,把各种设备和原料材料的价值,向群众交底,使大家认识到搞经济核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还算了一下账:电解槽按规定一个要用六个月,而班里实际只用了三、四个月;水管,按规定应该使用十年,实际使用年限也达不到这个要求。通过教育和交底算账,大家认识提高了,不少人说:“党把这样宝贵的设备交给我们使用,交给我们管,我们一定要管好它。厂里的盈亏和我们有很大关系,我们一定要搞好经济核算。有的工人知道了每立方米中和盐水的价格后,检查了过去对中和盐水不够爱惜,为了方便就把它当作自来水来洗液面管。后来,他不但注意节约,还建议车间做一个回收盐水池,使盐水能够充分利用。又如电解槽上的玻璃断电器,看起来和普通的玻璃管一样,以前大家也不大注意爱护,后来知道一个就要二十五元,大家使用起来就细心了。
为了更好地找出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挖掘潜力,班里向厂部找来先进厂的消耗定额,和本班消耗指标比较。结果发现班里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中和盐水和直流电的消耗量比先进厂高。如上海天源化工厂每吨碱消耗的中和盐水只有八立方米,而这个班要消耗十二至十六立方米;上海天源化工厂每吨碱只耗直流电二千六百五十度,而这个班要消耗三千三百至四千度。关键明确以后,班里又组织工人和技术员一起,分析成本高的具体原因。他们找出电耗大的原因是电解槽的铜板不平,接触不好,漏电。大家就把电解铜板全部拆下来磨平。接触好了,不再漏电,每个月可以节约直流电五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度,每吨碱耗电由1月份的三千二百零二点二度降低到5月份的二千九百零一度。盐耗大,大家分析主要是操作不注意,电流效率下降时,液面没有相应地降低,使盐水不能充分电解而流失。大家注意改进了操作,使盐耗大大降低。产量和成本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在解决了直流电和中和盐水消耗量大的问题以后,又设法提高了电流效率,每天比过去多产三吨碱液,有力地促进了成本的降低。
这个班实行经济核算的具体作法是:凡是和生产有关的、可以由班组核算的项目,都进行核算。根据各种核算项目的不同要求,分为每天核算项目(产量、中和盐水、电耗)、固定核算项目(电解槽摊销费、折旧费等)、活动核算项目(如修理费)等三类。这样可以简化核算手续,又能抓住关键项目。他们在车间的统一领导下,采取了代价券的核算形式。设备的修理,原料材料的添补等,都要按规定价格进行“现金交易”,以前泵有一点漏,都是叫保全工来修理,加强经济核算后,修理要付代价券,像这样自己能修理的小毛病,就自己动手修理。以前橡皮管有一点坏就不要,现在橡皮管坏了,就用玻璃管接起来继续使用。他们在经济核算工作中,很重视质量。例如,规定碱浓度要达到每升一百二十克,如果低二克,只算碱液价的98%,低十克,就算80%,这也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这个班在开始实行经济核算时,是由班长和班里的经济核算员负责核算。后来,他们发现这样作,班长和经济核算员的负担过重,又不能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因此,采取带徒弟的办法,由班长和经济核算员教全班工人都学会核算,大家轮流当核算员。原来班的经济核算员做核对工作,开“转账支票”,办理“付款”手续,并向值班主任和调度室汇报经济核算工作。大家都搞经济核算工作,就都更加关心生产成本。
他们还经常进行成本、经济活动的分析,及时找出问题,想办法解决。
有一天,一班的核算员通过核算,发现全班多用了十一立方米的中和盐水,折价四百一十四元,就向大家报告。班长组织大家分析原因,原来是操作不慎,电流下降后,液面没有相应地降低。通过这次分析,大家更注意很好地操作,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
(福建省总工会工作组整理)
(原载《福建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