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施洞公社因地制宜开展抗旱斗争 基本实现满栽满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1
第3版()
专栏:

施洞公社因地制宜开展抗旱斗争
基本实现满栽满种
本报贵阳20日电 贵州剑河县施洞公社的苗族汉族社员,在抗旱抢种保苗斗争中,根据山区特点,采取“傍河筑堰架车,山腰修沟架枧,高坡割草盖田”的办法,引水保水,与天争粮。
苗岭山麓中的施洞公社,今年6月上旬以来雨量稀少,全社三万七千多亩梯田,有一万多亩无水犁田,或是犁好了也因缺水插不下秧。已插的二万六千多亩水田,也开始脱水。在严重的干旱面前,公社各受旱生产队,广泛发动群众,总结了多年来山区抗旱经验。根据田地水源好坏、地势高低和受旱轻重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抗旱斗争。
山区溪流较多,许多生产队对傍水的受旱稻田,在溪河里筑堰堵水,提高水位,使溪水沿沟渠流进田里;不能筑堰的地方,社员们架设利用水力冲动的高架筒车灌溉,或用龙骨车车水,使一些田高水低的地方,由“望水愁”变成“日夜流”。坝团、家弯、沙弯等三个大队,按各队受益面积多少,抽出十九个劳力,利用三天时间,疏浚了一条长达三公里的水沟,在沟中筑设了六条堰,使水量增加三倍以上,这样就可多灌田一百一十亩。坝团生产大队有十一亩原来缺水不能犁耙的干田,经放水灌溉一天一夜后,全部干田整好插上了秧。离河溪较远的半山坡上的田地,社员们积极找水源,修沟或架设水枧。榕山大队的干部和老农一道上山找到一股地下泉水,当即发动七十八个社员,修了条沟,引水灌田,保证五十亩水稻得到灌溉。全公社6月下旬以来,共整修大小水沟七百六十五条。有的距水源远的高坡田,因夏草丰盛,就割草盖田,既可减少田水蒸发,又可利用嫩草沤制绿肥。此外,各生产队对有水的稻田,一般都注意趁早薅秧追肥,促进禾苗生长茂盛,增强抗旱能力。对部分确无水源的稻田则当机立断改种玉米、豆类等旱地作物。
经过采取以上多种抗旱措施以后,各项作物受旱情况已经减轻,基本上实现了满栽满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