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说服力与说服方式——重读《触讋说赵太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1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说服力与说服方式
——重读《触讋说赵太后》
臧克家
案头上摆着一部《古文观止》,不时地翻阅一下,其中许多文章,早在上小学之前就装在肚子里了。那时只能背诵,不大解其中味。今日再读,如良朋久别重逢,分外亲切,欣喜不已。
且说《触讋说赵太后》。
这是篇文笔委婉,步步引人入胜的佳作。文中两位主角,一男一女,形象突出,个性鲜明。读着文章,不但如见其人,且如闻其声。
虽说是一篇散文,颇像一篇小小说。通过行动和对话,人物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来。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想法和情感表现。其中充满了戏剧性,一开头,正当矛盾的顶端,它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了。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位爱子如命的老太后盛怒之下,老左师触讋来了。读者替他担心,同时也在想:大臣们全都是吃了没趣碰壁而回,看你如何插嘴?
妙就妙在这里:他慢慢地走过来,先为自己病足久不得见谢罪,然后,问老太后的起居饮食,絮絮叨叨,两位老年人谈起家常来了,并无一字提及长安君。老太后的面色和缓一点了。这位老左师请太后照顾一下自己的幼子,趁他“未填沟壑”之前,能找到一个职位。故事在进展,读者的兴致在增长,节节进逼,由给儿子找事,谈到各人对儿女的爱。这一下子入题了。紧接着用庄严的理由,堂皇的议论,一步紧一步,一层深一层地打动了这位顽强的老太后,使她心回意转,无话可说,只吐出一个“诺”字。这一大段说理,文字光芒四射,咄咄逼人,读它的人可以体会到当时说客和老太后心里的紧张情绪。
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到末后的大片议论,如清泉出山,淙淙自然流淌,一点也不勉强。前后一脉相承,有情有理。而且是情寓于理,理表于情,既不柔媚,也不生硬。用充分的理由、巧妙的方式,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韩非子说:“非说之难,有以说之之为难也”。说客,首先要弄清楚对方的思想情况,抓住要点,用自己的一套理论一击而破之,大功遂告成。同时方式也很重要。徒有理论不讲求方式,有时不但不能说服人,反而惹起反感,把事情弄糟。向赵太后“强谏”的那些大臣们,所持的理由,和触讋的可能出入不大,道理只有一个:为了救国家于危急,只有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为质。由于方式的不同,得到的结果迥异。一个是惹得老太后大动肝火,“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另一个呢,是“恣君之所使之”。
这篇文章,不但文笔生动,人物写得好,今天读了还可以从中领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譬如说,我们向人提意见理由充足,有时因为不讲求方式,收到相反的效果。许多人懂得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并不是人人如此。在被提意见的一方,应该看意见中肯与否,不可以“方式”为盾牌;但在提意见者呢,为了达到目的,却应当讲求方式,以理服人,首先要有理;但方式好更能使人乐于接受,诚服而且心悦。
《触讋说赵太后》是一篇很动人的古文,时间已隔两千多年,如锋锐之剑,新脱颖而出,读之令人大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