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以师傅带徒弟办法继承中医医术经验 中医研究院培养一批后继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2
第4版()
专栏:

以师傅带徒弟办法继承中医医术经验
中医研究院培养一批后继人才
本报讯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最近在总结继承中医遗产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师傅带徒弟是继承老中医的医术经验和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有效方法,搞好师徒关系的关键,在于徒弟的尊师好问,刻苦钻研。
在这个研究院工作的有从全国各地聘请来的三十多位著名的中医,他们都是年逾六十甚至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几十年行医的丰富经验和比较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各有专长。从1958年开始,这个研究院吸取了我国中医传授医术时实行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经验,先后选派了一百一十七名西医(也有个别的是中医)拜老中医为师,跟师学习,继承他们的医术经验。
今年以来,这个研究院曾着重对西医(徒弟)如何学习和中医(师傅)如何教学,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有的一百一十七名徒弟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成绩。有八十二人已经能根据老师的选方、用药的要领和操作技术来治疗一般的疾病,效果也比较好,其中有二十七人还学会了老师所擅长的对几种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他们在学习中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师好问、刻苦钻研。例如,内科的徐振盛跟蒲辅周老大夫学习,虚心听老师的教导,还不辞劳苦地分担老师的工作。他根据老师的指示,先后阅读了四十多本中医著作,记住要点,熟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诀、汤头歌、药赋等。老师看病时他仔细观察,讲课时用心听和记,即使是老师在闲谈中谈到医术问题时,他也要记在笔记上,做到“有闻必录”,一遇到疑问就请教老师。为了掌握老师的治疗要领,他用一年多的时间整理了蒲大夫几年来积累的五百多份病案。现在,徐振盛已经初步掌握了老师的治疗规律,能担负大部分门诊,患者反映也比较好。针灸所的李志明也很尊重他的老师郑毓琳大夫,在学习中很刻苦。经过几年苦练,他已经基本掌握了郑大夫的“热凉补泻手法”(扎针时使病人有热或凉的感觉)这种专长,治疗效果也较好。徒弟们还积极帮助老师整理医术经验。内科的段胜如等几位徒弟,帮助杜自明老大夫整理出版了《正骨经验概说》等著作。几年来,中医研究院共整理了老中医的经验著作三十四本,其中有八本已经出版,另外还有许多篇论文。
由于徒弟们学习态度好,他们和老师之间建立了一种尊师爱徒、亲密团结的关系,老师们在教学中表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七十四岁的著名内科大夫蒲辅周,教学态度认真,方法灵活多样。他在临床方面采取让徒弟“旁边看、试试看、独立干”三个步骤,在理论方面根据每个徒弟的具体情况,订出不同的阅读中医经典著作的计划,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徒弟随时随地讲解;还经常督促考试徒弟,及时检查徒弟看过的病历,指定医书上的一段让徒弟试讲或背诵。八十四岁的著名骨科大夫杜自明,为了使徒弟们在正骨时能做到“稳、准、狠”,就教徒弟练功——练“易筋经”、舞剑、打拳等。他在开始带几位徒弟的时候,每周有六个晚上,都要到研究院来教徒弟们练一个半小时的功,风雨无阻,一直坚持了一年半,直到徒弟们练得一定功夫为止。杜自明老大夫还无私地把四个祖传正骨秘方教给了徒弟。
在这次实践的基础上,中医研究院制订并开始执行了“徒弟学习的六条守则”。这六条守则是:尊师好问、学分三步(旁边看、试试看、独立干),勤读深钻,及时整理,总结病案,督促检查,定期考试。同时,在进一步了解老中医医术专长和徒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领导、老师、徒弟三结合的方法,制定了教学和学习计划。
(附图片)
贵州省贵阳市中医医学院院长、老中医余佑莘(左一),在为患肝硬化的病人诊断,并仔细给青年医师们讲解医治方法
新华社记者 王正雄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