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关于《册府元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3
第5版()
专栏:

关于《册府元龟》
刘廼和
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杨亿等奉敕编撰。它是宋朝四大部书之一,也是清朝《四库全书》所收的第二部大书。全书共约九百多万字。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都有著录。《宋志》另著录有《音义》一卷,一字当是十字之误。当时孙奭曾撰《音义》十卷,与全书一同进呈,现已佚失。
宋真宗因他父亲太宗时曾编写了《太平广记》五百卷,《太平御览》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三部大书,他也想编一部大书和他父亲媲美,于是就在景德二年(1005)九月二十二日,命王钦若、杨亿等修一部书,“欲著前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初拟名为《历代君臣事迹》。
编修人员,除王钦若、杨亿外,最初有钱惟演、杜镐、刁衎、李维、戚纶、王希逸、陈彭年、姜舆、宋贻序、陈越等十人参加,并特派内臣(太监)刘承规、刘崇超专门典掌其事。后来又陆续加入陈从易、刘筠、查道、王曙、夏竦等五人,另由孙奭注撰《音义》。以上二十人,除姜舆、宋贻序、刘崇超外,《宋史》皆有传。
这书是一部类书,分为帝王、闰位、宰辅、将帅等三十一部,每部前有总序;部下分门,全书共分一千一百多门,每门有小序。各门材料按年代先后排列。
《太平御览》以蜀、吴、五胡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齐为偏霸,秦与东魏仍入皇王部。这书则以秦、蜀、吴、宋、齐、梁、陈、北齐、东魏、朱梁为闰位,五胡十六国及五代之十国另立僣伪部。同是宋代官书,意见也不一致。
修书开始,先令钱惟演等人各拟就篇目,送王钦若和杨亿审阅,王等看后,大概是不甚满意,又自己撰写了一个篇目,一同进呈,真宗选用了王钦若、杨亿所撰的篇目,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订。篇目定下后,就收集、编排材料。三十多篇总序和一千多篇小序,原是由编修官分头动手的,后来真宗认为,大家分写前后体例不一,乃指定李维等六人撰写,交由杨亿统一文字,经杨修改后才作为定稿。《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十六有《编修册府元龟事迹》条,专载编修此书本末。
宋真宗对于这书的编撰,是相当重视的,他对这工作抓得很紧,控制较严。关于书的凡例、门类,篇目,前后编排的次序,内容增改、删节,以及选择材料的原则,引用资料的范围等等,都要经过他亲自审查厘定。
他说编这部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听政之暇,资于披览”,也是“欲区别善恶,垂之后世,俾君臣父子有所戒鉴”。因此他对于该书的内容取材,不断提出意见。他曾看到《唐实录》载唐敬宗即位,坐朝常晚,刘栖楚切谏,而《实录》因刘是李逢吉党羽,目为李之鹰犬。真宗认为刘栖楚是谏臣,应当奖励,《实录》批评不当。修书时要“区别善恶,有前代褒贬不当,如此类者,宜析理论之,以资世教。”今此事已收在卷五四八强谏门,就是按着真宗的意见。
又,《三国魏志》八张杨传,注引《英雄记》曰:“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编修官将此事列入将帅部仁爱门,真宗看了,认为把这件事“属之仁爱门,此甚不可者。且将帅之体,与牧宰不同,宣威禁暴,以刑止杀。今凶谋发觉,对之涕泣,愈非将帅之才。张杨无威刑,反者不问,是不察有罪也,可商度改定之。”于是把张杨的事自仁爱门中撤去。
关于引用书籍的范围,真宗认为所编的君臣事迹,“欲垂为典法,异端小说,咸所不取,可谓尽善”。所以他同意编修官所奏:李繁《邺侯传》等书,“或隐己之恶,或攘人之善,并多溢美,故匪信书”。《孟知祥实录》之类,是自矜本国,事或近诬;《三十国春秋》等书,多是正史已有;《秦记》、《燕书》之类,出自伪邦;《商芸小说》、《谈薮》之类,俱是谈诙小事;《平剡录》之类,多是故吏宾从述本府戎帅征伐之功,伤于烦碎;《西京杂记》等书,事多语怪;《奉天录》尤是虚词,如果“尽议采收,恐成芜秽”。所以凡是这类书一概不取。只以《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等书,与经史俱编。
这书随时编辑,随时进呈,每天进呈草稿三卷,真宗亲自审阅,他常常提出其中错误或“不足为训”之处,有时召集编写人当面商谈,有时提出书面诘问。并且在编撰过程中,时常亲到编书局去检查。他命令写初稿的人和最后负责人杨亿等,层层负责检视,内有脱误,门目不类,年代帝号次序排列有不合处,是谁的错误,就在工作日志上记在谁的名下,以便日后作为酬奖等第的参考。
编撰人,叫作“编修《君臣事迹》官”。对编修官的起居饮食,有特殊供应,由专人管理,并时有赏赐。个别编修官还升级或增加月俸,以资鼓励。
自景德二年九月开始修撰,至大中祥符六年
(1013)8月编成,共用了八年时间。全书编好进呈后,真宗亲为之制序,赐名《册府元龟》。
册府就是书册的府库,元龟就是大龟。古人说法,龟可以知未来,所以凡可以作借鉴之事,常谓之龟鉴。《册府元龟》就是说这书是一部古籍的大龟,可以作为君臣的鉴戒,也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
这部大书,是靠集体力量编成的。当时王钦若作宰相,所以由他领衔,在学术上真正总其成的是杨亿。
杨亿博览强记,很有才华,长于写作,他和刘筠都有才名,当时并称“杨刘”。其他编修官也大都是当代知名之士,或在史馆供职,或曾参与修历朝实录,或以文史见长。其中尤以陈越、陈从易、刘筠等,对修撰该书用力最多。他们也曾征求过编修官以外的人士意见,曾在宋太宗朝参加编写《文苑英华》的宰相王旦等,都对该书编纂工作提出过意见。
王钦若是有名的奸相,而杨亿为人则刚介寡合,在书局工作,只与李维、刁衎、陈越、刘筠等往来。王钦若和依附王的陈彭年,经常和他作对,屡次在真宗面前毁谤他,他也素来看不起王钦若的为人。修《册府元龟》时,遇到皇帝褒奖的时候,王钦若就把自己名字写在前面,谢恩领赏。遇到有错误受到谴问的时候,王就暗中告诉书吏说这是杨亿和其他编修官所作,因此朝中人都对王嫉恨。杨亿更是看不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每当王钦若到来他就避出。后来王钦若出判杭州,满朝官吏都作诗相送,只有杨亿一人始终不作。所以二人虽一同主管修书事,而他们是很不对头的。
《册府元龟》这部书,可以说是一部大型的史料分类汇编,所收资料相当丰富。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概括全部十七史。选用材料,以“正史”为主也采用了经子等书,只是不采用杂史小说,所以洪迈《客斋四笔》说这书遗弃既多,不能赅备。袁氏《枫窗小牍》说“开卷皆目所常见,无罕觏异闻,不为艺林所重”。而且所引书籍,都不注明出处;又因卷帙巨大,辗转传抄,校勘不易,多有错误,所以明末学者如顾炎武等还不断引用,至清朝学者则对这书不甚重视。
这书所引史籍,既以十七史为主,十七史今天还都存在,但他们看到的都是北宋以前古本,而且当修书时,唐五代各朝实录还大都存在,所以唐五代史事,尤为详备,与今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也有不尽相同之处。这书不但可以用来校史,而且可以补史,所以今天也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尤其便利的是,十七史分纪志传等编纂,往往一事分见多处;且各朝类似事件,都散见各史,查找起来,要一一翻阅。而《册府元龟》是把五代前的历朝史事都经过分门编类,想查一件事,只要找出这个门类,历代有关史料,就可以大概找得。如想找“和亲”材料,只要找卷九七八、九七九外臣部和亲门,则各朝“和亲”都可以看到。如想找“奢侈”材料,就可以在列国君、宰辅、将帅、总录四部中的“奢侈”门去找。所以说这书条理清晰,材料集中,易于查阅,可以省时省力,非常方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