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抗旱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4
第2版()
专栏:湖南通讯

抗旱的故事
本报记者 潘重宇
正当早稻吐穗扬花的时候,干旱在临湘县桃林公社发生了。每天,毒辣辣的太阳,像炭火一般烤着大地,有些稻田裂了缝。有的小塘坝也干涸了。但是,人们并没有被干旱吓倒,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地投入了抗旱斗争……
汪后象车水组
在骆坪大队的西井畋上,我们碰到一个坚强不屈的车水组,他们坚持了二十多天抗旱,使十年九不收的田,今年例外地保证了足够用水。这就是上四生产队的汪后象车水组。
上四生产队有三十多亩中稻田,座落在离生产队较远的骆庄台上。这里水源少,田底薄,容易受旱。有少数社员害怕困难,不主张到骆庄台抗旱。贫农社员汪后象反对这种主张,他说:“党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骆庄台至少能收万把斤谷,我们想尽办法也要把它救出来。”
大家认为汪后象的主张对,随后,便推定以他为主组成了一个车水小组。
第二天一清早,汪后象和几个老农围着骆庄台找水源。他们跑遍了附近的每座塘坝、每个车埠,经过计算得花七八递水车以上,需要大批劳力和大量的工具,这怎么办?老农汪梓清想起了附近有个细井,细井的位置高,可以开条小圳把水引过来。
他们急忙跑了两里路去看细井,一路上仔细琢磨着车埠和水圳,果然只要四递水车便行了。他们回去马上召集全组社员会议,进行了紧急动员。会后社员开圳的开圳,架车的架车,不到一天时间水圳一直开到骆庄台边。从此,细井里清澈的泉水,第一次流到了骆庄台的稻田。
看水员陈满堂
新庄大队陈家生产队看水员陈满堂,今年五十七岁了。旱象一露头,他心里就盘算着:这样旱下去,塘里的水够不够用呢?不够用怎么办?田里这样好的禾苗,还能让到了嘴边的饭被抢走么!他越想越感到自己担子重大,非把水看好不可。
为了珍惜用水,他每天从早到晚总要到田里看过三遍五次,田坎上一个缺口、一个漏洞,都要仔细检查,一个也不放过。一天,他发现斗半丘水干得比其他田快,即怀疑田边有漏眼,可是围着田仔细查过了几遍,始终找不到漏眼在哪里。他趁着半夜寂静,又来到了斗半丘里,一面走,一面弯着腰细细听,终于在一个老缺口底下听到了淙淙漏水声,原来是黄鳝穿了一个洞。他把洞塞了才安心回去睡觉。
干旱一天一天严重了,陈满堂一口塘一口塘计算着,最多只能灌两次了,可是早稻最少还要灌三次才能成熟。要赶快想办法。他急忙走到队长家里,建议把塘水灌溉面积由一百二十亩缩小到五十亩,其余的田另外找水解决。但水在哪里呢?陈满堂又日夜在思索这件事。一天,洞坑里四亩早稻脱了水,社员研究要从河里车水上来,但河水很低,需要九递水车才车得到手。陈满堂睡在床上反复琢磨着:还有没有其它水源呢?抗旱这样紧张,节省一递车能多车多少水啊!忽然他想到垅下面一块糯谷田有浸水,把浸水眼扩大,不是可以聚水抗旱吗?这一下,使他喜欢得再也合不上眼。第二天天没亮就背着锄头朝洞坑里跑,勾呀!扒呀!不大一会果然浸出了一大凼水来。这天,社员只用了两递水车便灌了四亩早稻田。最近陈满堂又在门前小河和聂家冲挖出山浸水八九处,这样,全队水源基本得到解决。
让水的故事
永丰大队张家生产队水利条件较差,七十多亩田大部分都脱水受旱,车水又没有水源,社员很着急。可是附近属于杨家生产队的一口水塘,水还很多。这口塘历来就居高临下,自流灌溉着杨家队的八十多亩稻田。虽然附近还有三口水井和两个小塘有水,但从井里车水,需要人力,因此,几年来杨家生产队一直用塘水灌溉。
旱情越来越严重了,张家生产队社员议论着说:“派人到杨家队去说说吧!如果塘水能让给我们车,禾便有救了。”有的社员一听就摇头:“这不是做梦!人家自古以来就管这口塘的水,何况‘三包’中的包工分是固定的,有丢了自流水反去车水的么。”张家生产队社员们的议论,恰巧被杨家生产队队长杨其伯听到了,他回去便召开了一个社员会,和社员商议让水的事。大部分社员都同意这样作,他们说:“一个大队就是一家,我们把塘水让出来吧!大队干部也来参加了会议,一面对他们让水的行动进行了表扬,一面贯彻政策,增加杨家生产队车水的包工工分。第二天这件事通知张家生产队以后,社员们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公社优越性,坚定了抗旱信心。张家生产队社员张正大感慨地说:“不是人民公社,过去莫说让水,就是拿钱也买不到啊!有了公社的力量,什么困难也不怕。”张家生产队社员抗旱积极性空前高涨,几天之内,全队七十多亩受旱田便普遍车上水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