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干部下伙房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7
第3版()
专栏:江苏通讯

干部下伙房以后
本报记者 戴国强 华惠毅 杨秉元
许多工矿企业的实践证明,“干部下伙房,政治进食堂”,是办好职工食堂的一项成功经验。但是,能不能说,只要干部一进伙房,食堂工作就能搞好呢?
江苏省南京市的工厂矿山企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先后抽调了大批党、行政、工会和共青团系统的领导干部和科室管理人员到食堂里去工作。据南京市总工会的同志告诉我们:从大批干部下伙房以来,全市大部分的食堂,工作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但是进步的程度不同,有的变化大一些,有的只有稍许改进;还有一小部分食堂却是依然如故。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市总工会的同志分析,主要的还是下伙房的干部指导思想不同,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他们把下伙房干部的情况分成三种:一曰“脱鞋下田”,二曰“田头指挥”,三曰“只挂空名”。所谓“脱鞋下田”,是说不但人下到伙房,而且天天和炊事员一同劳动,事事和炊事员一同商量,关心炊事员,依靠炊事员,从各方面调动炊事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炊事人员的作用。所谓“田头指挥”,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下去了,“架子”还没有放下,常在一边指手划脚;一种是下去以后,什么都抓,包办代替。这两种情况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不依靠炊事员。至于个别“挂空名”的人,名义上是下伙房了,实际上只是“蜻蜓点水”,或者满足于“走马观花”,对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也就不能切实地解决问题。
这些情况说明,企业领导方面,要抓好食堂,不但要下决心派出得力的干部到食堂去工作,还要帮助这些干部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为了在这方面找些好的经验,我们根据市总工会的同志们的推荐,访问了南京制药厂。
到那里,刚好赶上工人下班吃午饭。一位名叫杨道金的年轻的食堂管理员,把我们领到全厂最大的一个食堂里。据他说,每天在这里就餐的有七百多人。可是,走进饭厅人并不多。看了看表,距离开饭时间,刚刚过了二十多分钟。杨道金说,每次开饭总共只要半个多小时就够了,一般可以随到随吃。
以前,这个厂的职工对食堂有一些意见,主要就是买饭买菜等的时间过长。工厂领导方面几次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但只是批评炊事员效率不高,工作方法不好,问题长时间没有解决。去年年底,厂党委副书记董继兴带了一个工作组来到食堂。从洗菜到打扫饭厅,从烧火到卖菜卖饭,炊事员干什么,他们也干什么。到食堂的第一天上午,菜还没有做够,开饭的时间就到了。炊事员、管理员、会计、仓库保管员以及工作组全体人员,先是全力以赴卖菜卖饭;不多久,菜卖光了,又一起忙着洗菜,烧菜。董继兴算了一下,这顿饭花了将近两个小时。一连几天,有饭少菜、有菜少饭的情况经常发生。在休息的时候,董继兴分别访问了邵平安等老炊事员,原来由于炊事员人手不够,来不及理菜,便影响及时烧菜,同时烧菜和煮饭都用一只锅,每顿饭要分几次做,往往到了开饭时间,菜和饭还没有全部做好。另外,卖饭窗口少,卖饭方法有缺点,也使就餐职工要等比较长的时间。工作组分析了这些情况,认识到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光是炊事员的责任。工作组一面同炊事员研究改进卖饭方法,增添菜锅,实行蒸饭,一方面把这些情况告诉全厂职工,要求大家想办法,提建议。后来在职工们的支持下,实行了按车间定窗口买饭等办法,共青团员还主动组织了九个生活服务队,每天轮流到食堂义务劳动,帮助炊事员理菜洗菜,卖饭卖菜。吃饭等的时间长的问题便解决了。
干部到伙房以后,和炊事员同劳动,不仅仅是增加几个劳动力,而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炊事员欢迎的“参谋”、“指导员”,才能切实地帮助食堂解决一些问题。食堂管理员指着饭厅后面的一台蒸汽锅炉和一座新锅灶说:“这也是干部下伙房以后的产物呀!”过去为了改建炉灶,炊事员提过多次建议,总务部门总认为老灶还能用,就搁下来了。这次工作组的干部干了几天“炉前工”,发现原来的大灶,烧起来费劲,耗煤又多,火力又小。他们就把这个情况和炊事员的意见,反映给工厂领导方面。不到两个月,新砌的炉灶落成了。董继兴同志说:“要不是亲自当几天‘火头军’,还体会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哩!”
“说起董书记他们来,不光帮助我们办了许多好事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还帮助我们解开了不少思想疙瘩呢!”一位炊事员来参加了我们的谈话。他叫陈鸿鸣,已经在厨房里干了将近二十年了。他告诉我们,在炊事员当中,原来有一些人要“掼纱帽”,不愿干。
“为什么呢?”
“那时候,我们说:炊事员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公要馄饨婆要面,一人难称百人心。要不是董书记他们来帮我开开窍,我也想改行呢!”陈师傅边说边笑。他详细地告诉我们,董继兴同志和其他几个干部如何经常地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等,帮助他们克服认为“侍候人”的工作就“低人一等”的思想,经常对他们讲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办好食堂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当炊事员很光荣,是领导和群众对自己的信任。想“掼纱帽”的人,现在都表示愿意干一辈子炊事员了。
南京制药厂下伙房的干部,主要抓了四件事:第一,对炊事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第二,教育在食堂搭伙的职工关心食堂,支持食堂;第三,尽可能地帮助食堂解决具体问题,改善炊事员的劳动条件;第四,帮助建立和健全核算、管理制度。不过,他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炊事员身上,关心炊事员的思想,关心炊事员的生活,从各个方面去调动炊事人员的积极性。
食堂管理员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好几次都提到菜组组长吴堃南如何千方百计调口味,翻花样,经常受到群众表扬。可是半年以前,他还是一个“落后分子”哩。这个人在大菜馆工作过,烹饪技术比较好,就是有个缺点:性情躁,脾气刚,跟别人关系搞得不好,有事也不大愿意跟大伙商量。加上去年继父逝世,欠了一点债,思想上有些负担,工作不专心。有关干部只是简单地批评他,最后甚至把他调出了食堂。董继兴他们一来到食堂,就问起了吴坤南的情况,找他谈心,到他家访问。把上述情况弄清楚以后,一面教育吴坤南要改进服务态度,和大家一起办好食堂,一面建议工会从经济上给他一些补助,并且把他调回食堂工作。领导的教育和关怀使吴坤南很受感动。他一回到食堂,就积极工作,同其他炊事人员团结一心搞好食堂。不久他就被大家选为菜组组长。
炊事员的积极性提高以后,主动设法改进工作,争取就餐职工的支持帮助,一些本来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过去这个厂有三十多个炊事员,还说忙不过来;现在,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炊事员们为了方便职工,还主动建议增设了一个宿舍食堂和一个营养食堂,饭菜花色也比过去增加了。炊事员们照样能参加各种学习和文化娱乐活动,每天的休息时间还比过去增加了一个多小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