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居民的好服务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7-29
第3版()
专栏:

居民的好服务员
本报记者 沈骊珠 陈谈强
在北京东城交道口一带的居民区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位个儿不高、剪着短发的中年妇女关心地到这家问问,到那家看看。她是交道口人民公社交南服务所所长、曾经参加过长征的蒲文清同志。
蒲文清,二十八年前在一家地主家里当丫头。后来参加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1952年转业到交通部工作;1956年因为过雪山时得的眼疾厉害了,组织上让她退休养病。退休以后,她想:“我眼睛不好,手脚还挺好,一个共产党员,活一天就该为人民工作一天。”因此,她积极参加街道工作,被大家选为居民委员会主任。去年,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她又被派到交南服务所当所长。
蒲文清在服务所里,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她总要想法做好。去年初冬,居民们送来了大批需要拆洗的旧棉衣,按当时的人力,这些衣裳一个月也拆洗不完。眼看天快冷了,蒲文清急得觉也睡不好。有人建议暂时不要收活了,蒲文清却坚持:“有困难,要想办法克服,不能把困难推出去。”她发动一部分居民和所里的服务人员一起拆洗,自己也参加。她眼睛不好,拆着拆着,眼前就发黑。别人劝她别拆了,她也不肯放下手里的活。大伙看她这么干,也都加了劲。有人要求她给讲讲长征的故事,蒲文清想:让刚出家门的妇女听听革命前辈的故事,也能受到教育,就和她们讲了起来。听着,听着,有人就说:“红军当年那么大的困难都克服了,咱们多拆洗点棉衣算什么困难。”有的人三四个小时就能拆三四件棉衣。结果不到十天,就把这些棉衣全部拆洗缝好,送到了群众手里。
蒲文清虽然是七个孩子的母亲,每天却比谁都先到服务所,扫地擦桌,事事带头。服务所代居民弹旧棉花,有时因为雇不上排子车,不能及时把棉花送到加工厂去,影响群众按时取货。蒲文清和服务所人员商量以后,决定把所里的排子车修理一下,自己送。有两个服务员认为妇女在大街上拉车难看,不愿送,蒲文清就自己拉,让别人在后面帮着推。在她的带动下,这两个服务员主动担负起了送棉花的任务。
蒲文清很注意了解居民群众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尽量满足群众的要求。前些日子,蒲文清听到有的居民打听哪儿有补锅的,就把这件事汇报给公社领导方面,建议在服务所增设黑白铁活修理业务。公社领导方面很支持她,特地从公社金属加工厂调来三个懂得修理技术的工人,还有一部分修理用的碎料。没隔几天,所里就增添了修理黑白铁活的服务项目。附近居民都赞扬说:“服务所可真能为大家着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