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苦聪少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1
第4版()
专栏:

苦聪少尉
新华社记者 段文慧
在人民解放军驻云南部队中,有一位苦聪族战士王那,现在成为少尉军官了。这位1958年入伍的、当时不懂一句汉话也不识一个汉字的苦聪青年,几年来在党的培养下,不但学会了一口汉话,语文达到了初中程度,而且政治觉悟和军事素养也提高很快,成长为苦聪人的第一个革命军官。
王那的童年,是和长期在原始森林中过漂泊游猎生活的苦聪兄弟的苦难结合在一起的。他出生的第二天,父亲没打到野兽,他娘就用芭蕉叶把他包起,背着他上山挖野山药充饥。长到十二岁的时候,他还不曾尝过盐巴是什么滋味。他同他的前辈们一样,在原始森林中漂泊着,盼望着“什么时候才能出林去过人的生活”。
1951年秋天,毛主席的队伍来了。但是,苦聪人过去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洗劫,一看到“汉人部队”就逃往老林去了。寨子里只留下几个有病的人。王那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解放军部队当晚露宿在草坪上,第二天便给老乡担水、扫地,还给苦聪人看病。这消息传到老林里,藏在老林里的苦聪人慢慢地回来了。王那也回来了。他爹一见面就说:“他们是好人,给我看病,给我饭吃,还给盐巴……据说还要接我们出老林。”王那一听要出老林,乐得手舞足蹈起来,不提防后面来了个人。这人是部队的指导员郝宝德。王那回头一看是个穿黄衣服的陌生人,吓得哭了。他爸爸妈妈却在旁边笑了起来。晚上,爸爸告诉王那,这指导员可好啦,他的病就是指导员带领的部队给看好的。以后,王那常去找指导员玩,指导员和战士们也很爱他,有的教他打枪,有的教他唱歌。可是等他们刚刚熟悉了的时候,部队便开走了。离别的时候,王那又哭了。不久,接他们出林的部队来了。王那跑去找指导员。战士们把指导员找来,他却连连摇头。战士们说我们的指导员多的很,你说他叫什么名字,王那又摇了摇头,心里怀念着他见着的第一个解放军指导员。
王那一天天长大了。1958年的一天,他对解放军民族工作队的同志说:“阿当解放军哈不哈(即要不要)?”工作队的同志回答:“哈!”不久,王那被批准入伍了。他穿起黄军服,来到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驻军所在地。他做梦都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寻找多少年的那位指导员。他上去握住指导员的手,指导员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指导员这天给他讲了许多,但是因为不懂汉话,他唯一的回答就是笑。
王那是这个部队仅有的一个苦聪族战士,大家都很爱他。部队党委为了培养他成为一个有觉悟有文化的解放军战士,先派既懂苦聪话又懂汉话的哈尼族干部李学义教他汉话。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王那就把一些日常用的汉话学会了,并且认识了几个汉字。接着,部队民族工作科长孙国安又带他下乡工作。孙国安白天带他工作,晚上在灯下教他认汉字,把住他的手教他学写字。王那的学习精神很好,他把生字本带在身上,走到哪,学到哪,写到哪。当他从部队扫盲班毕业的时候,已经认识二千五百个生字了。
不久,王那从民族工作队调到教导队学习。一向连数字概念都没有的他,在教员的耐心教导下,逐渐地学会了加减乘除。现在,他已能看书读报和写六七百字的短文了。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王那的眼界开阔了,军事政治学习也进步很快,工作能力也提高了,能够独立地领导一个排的工作。这时,领导上授予了他少尉军衔。
最近,记者访问了这位苦聪军官。当我们走进他的住处时,王那正伏在桌子上写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是出席军区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感想。他一见我们进来就忙打招呼。听着他一口流利的汉话,看着他语句通顺、笔迹清楚的未写完的文章,我不禁这样想:要不是有人给我介绍,谁能想到眼前这位精干的青年少尉,竟是当年在哀牢山原始森林中过着原始生活的苦聪兄弟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