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阅读
  • 0回复

实事求是千方百计发展生产 棕溪公社四年来变为余粮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5
第1版()
专栏:

实事求是千方百计发展生产
棕溪公社四年来变为余粮社
贯彻党的政策
因地制宜种植
尊重群众经验
注意调查研究
本报西安4日电 陕西省洵阳县棕溪人民公社由缺粮地区变为余粮地区,有许多因素,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公社党政领导干部,几年来坚持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联系群众的好作风。
棕溪公社地处巴山秦岭之间,所有近十二万亩土地,除一千九百多亩是分散在沟沟岔岔中的水田外,绝大部分是陡坡山地,耕作不易。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从1957年以来年年增产,由原来的缺粮地区一变而为余粮地区,到1960年余粮四十多万斤。
棕溪公社的党政领导干部在指挥各项生产活动中,努力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去办。如在作物的安排方面,由于全社中隔汉江,江南江北的地势、土壤、气候都不相同,种的作物也就各不相同。江北山势较缓,大部分为黄土地,土质瘠薄,易受干旱,一般作物生长不好,唯有种红苕适宜。1957年以来,他们便在当地大抓红苕生产,使红苕种植面积比1957年以前扩大一倍以上,粮食总产量显著提高。原来这里年年缺粮,现在每年余粮数万斤。与北岸情况相反,江南山高土陡,大部分是黑土,气候阴湿,不适宜种红苕,玉米、黄豆却生长良好,他们就领导南岸群众大种玉米、黄豆。由于这样因地制宜地领导生产,使江北江南都得到了高产。
这个公社的党政领导干部一贯比较尊重群众经验,根据当地合理的耕作习惯来组织领导生产。几年来,当地一些主要的耕作制度、耕作方法,凡是行之有效的,都让群众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办,从未轻率地打乱过。例如套种,是当地历来的习惯,一般都是把两种或三种习性不同的作物种在一起。这样做,在正常的年景中可以增加产量,遇到天旱、雨涝,也总有一种作物可以得到收成。这对于应付当地比较频繁的自然灾害,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套种方面,哪几种作物套在一起,先种什么,后种什么,怎样套种法,当地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办。又如领导群众进行抗旱斗争,他们了解到新兴生产大队的一些生产队位于大高山区,一不能担水浇苗,二不能车水浇地,更无法引水灌溉,于是便发动群众总结了当地多年来抗旱的经验,由有关生产队分别领导社员开展了当地有效的抗旱活动——在地里拣石头砌成坎子,保持水土。结果三、四年就垒石坎子数千条,把全大队三分之二以上的坡地变成了梯地,保住了水土,大大增强了土地抗旱的能力。
棕溪公社的耕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5%到20%,扩大耕地面积有很大潜力。近年来由于强调保护森林、保持水土,禁止开荒,当地的耕地面积不仅不能扩大,反因薄地弃耕等原因日趋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公社领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对要不要开荒,开荒是否破坏森林和水土保持,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调查研究的结果是:可以有计划地开荒。因为这里的用材林、经济林不多,绝大部分山上长的是野草和不能成林的灌木。根据农民历来的习惯,种三四年“毛荒”,仍可长出枸树、桐树等,而且经过抚育更新,长得会更好。那种笼统的强调不许开荒的作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于是,经过上级同意,在不破坏森林、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他们有计划地选择可以种植的山坡,进行开荒种植。从去年秋季至今年春季,全社即开荒一万七千多亩。这些新荒地都已种上了玉米,而且长得很好。
这个公社的党政领导干部所以能够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情况办事,与他们经常保持着同广大群众的联系有关。公社党委会和管委会的成员大都是农民出身,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了解群众要求,并且经常生活在群众当中。公社的党政领导干部,每月最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边。1958年以来,为了加强对薄弱地区的领导,党委书记、社长经常到高山地区和边远地区去。他们下去以后,多是直接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跟社员在一起生活,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和群众的思想要求。因此,公社在研究、讨论、决定问题的时候,有比较切实的根据,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的时候,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