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举行“中国的黄土”学术报告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6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举行“中国的黄土”学术报告会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距今约一百万年)的堆积产物,在世界上要以中国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好。但是,学术界至今对中国黄土分布的面积、黄土高原区黄土的真实厚度缺乏确切的估计,对其下复的基岩地形了解不详,尤其是黄土的成因更是众说纷纭。
7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举行了一次关于黄土研究的学术报告会,会上地质研究所刘东生作了“中国的黄土”的报告。参加这次学术报告会的除了地质所各研究室的同志以外,还有科学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代表。
报告中说:黄土在我国北纬34度到35度以北地区均有分布(北纬度以南较少分布且其性质也有所改变),并呈东西向排列,北边是沙漠,沙漠以北是戈壁。黄土分布的面积根据制图测量的结果是四十四万余平方公里,它形成掩履基岩山地、丘陵、阶地的连续盖层。它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塬(平坦的高地)、梁(长脊)、峁:小圆丘)。塬、梁、峁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继承着古老的地貌形态。其中有的塬面可能经过现代水系切割形成梁,梁再进一步被切割而成峁。
黄土在黄土高原的平均厚度为80到100米。在这样厚层的堆积物中,根据报告人在野外所发现的剥蚀面和化石的分析可分成三、四个组,由老而新分别命名为午城黄土(时代属第四纪下更新世)、离石黄土(时代属第四纪中更新世,根据其中剥蚀面的存在,又可分上部和下部)、马兰黄土(时代属第四纪上更新世)。对哺乳动物化石和孢子花粉的研究,说明午城黄土到离石黄土堆积时期中,气候是由潮湿向干旱变化的。离石黄土中多层褐色土型埋藏土壤层的发育,说明该层黄土堆积期间还有着数次小的气候上干、湿交替。
黄土的物质成分,各层都以粉砂为主。在剖面上的变化,粘土颗粒(小于0.005毫米)自上而下相对增多,颗粒成分在区域上的变化自北而南、自西而东由粗变细。黄土中所含四十多种轻、重矿物各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与当地基岩没有直接联系。
黄土是风成的(特别是马兰黄土)。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由风的营力从西北方向吹扬携运来的物质。同时,有些黄土由原生黄土经过水的作用再堆积而成。
总结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可以看出它是经过三次剥蚀,四次堆积,代表一个特定的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由化石和沉积物岩性还可以证明剥蚀时期的气候比较潮湿。黄土的沉积反映了我国北方第四纪时期以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同时也有助于跟其他第四纪沉积物进行对比。
到会者从各个角度对中国的黄土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黄土研究的室内工作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例如解决黄土的成因问题,需要对黄土的矿物进一步分析,确定黄土物质的源地。同时,黄土沉积后的矿物次生变化,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总的看来,今后黄土的研究工作将偏重于实验室内的研究。(朱海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