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养鱼小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6
第6版()
专栏:

养鱼小史
韦唐
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我国劳动人民便已开始注意保护河川中的天然产鱼卵及幼鱼,并加以饲养。《吴郡诸山录》载:“吴王鱼城在田间,当时养鱼于此”,这是说早于春秋时,我国便有大规模的养鱼事业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养鱼的书——越国范蠡的《养鱼经》,约著于公元前473年,离现今有二千年以上了。
古代将“兴渔盐之利”,当作富国方策之一。陶朱公(即范蠡)说过:“活生之法有五,水畜居一”。大概在周代,便在官府中专设有管理养鱼的“?人”。秦汉时候,养鱼业愈加兴盛。《三辅故事》载:汉昭帝时,原来由武帝修作习水战用的昆明池,已改作鱼池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唐朝宫中也有养鱼池(见《开元天宝遗事》)。当时,其他一些地方官衙,一般也都设有鱼池和养鱼小沟。比如《玉壶冰》即曾载,汉时侍中习郁曾在岘山以南辟鱼池,效陶朱公以养鱼。《酉阳杂俎》则记,晋时钱塘江附近,也有官家养鱼,年收鱼以亿计。宋时许多城居人家,都有以池养鱼的习惯。《谈苑》载,当时四川眉州即常“有人家畜数百鱼,深池中以砖甃,四围皆屋”,大理学家程颐也著有《养鱼说》一篇,叙述他家里养鱼的情形。这一些都只是小规模的。大概宋明以后,我国淡水养鱼事业,便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当时江浙一带,号称曰“鱼国”,《避暑录话》载,是时“浙江土人率以陂塘养鱼”,可知当时养鱼之盛。但宋元以前,据记载看,鱼苗尚是由江上运来,明人《豫章漫抄》有云:“今人家池塘所蓄鱼,其种皆出九河(即九江、也即长江)”,便是指此。明清以后,因为感到入江取鱼苗太麻烦,才逐渐开始了池塘内产卵孵化的办法。
现在我国通行的四种淡水养鱼法:池塘养鱼、河沟养鱼、稻田养鱼、水库养鱼,在古代已有了。池塘养鱼最为普遍,无论江浙、闽广、以至河南、山西一带,皆有之,稻田养鱼在古代则只局限于江南水乡之区。河沟养鱼,似乎明时北京即有过,明人刘定之《御沟鱼赋》,便是颂当时御河中的养鱼。此外,在古代,对大湖殖鱼,也是很重视的,宋时的杭州西湖、南朝的南京玄武湖,都曾是养鱼的最好场所。
我国养鱼的鱼种,一般有鲤、鲢、草、青四种。大约唐以前,以鲤最多,陶朱公《养鱼经》中便大都记载的是鲤。唐以后,因避讳本姓(唐朝统治者姓李)的关系,改养鲢、鳙(花鲢)、鯶(草鱼)等。从此,养鱼也从单养过渡到混养阶段。明以后,养殖方法有更大的改进,从粗放饲养又进步到精养。我国古代养鱼,从选取鱼苗、放池水到放鱼饵、网鱼等一系列生产过程,都有丰富的经验。对鱼池的广度,一般要求是五、六亩地(陶朱公《养鱼经》即称:养鱼“以六亩地为池……”)。对水质要求也很高,《农圃四书》叙述元明两代养鱼法式,一般必凿有二池,以备换水之用。这些规定,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我国养鱼事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受到很大摧残。据统计,解放前夕,食用鱼曾从年产二十万担锐减至年产十万担,鱼种也由每年五千万尾减到一千万尾。解放后,养鱼事业才又重新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建设事业,为养鱼事业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