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盆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6
第6版()
专栏:

盆景
周瘦鹃
盆景在我国大约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可以算得上是盆景的开端。同时大文学家韩愈有盆池诗:“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地名)钓鱼时。”“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诗中所咏及的,分明是一盆荷花,在那时也作为盆景的。宋代赵希鹄作“洞天清录”,中有“怪石辨”一则,说的是将奇石配景作为清供。大诗人苏轼曾有双石诗:“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甘肃山名)这个倒像与现代的山水盆景,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到元代时,有高僧韫上人,善于制作盆景,巧立名目,称之为“些子景”就是小景致的意思。
盆景的名称起于明代,屠隆(赤水)作《考槃余事》,有云: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结对双本者,似入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如闽中石梅,乃天生奇质,从石本发枝,且自露其根。如水竹,亦产闽中,高五六寸许,极则盈尺,细叶萧疏可人;盆植数竿,便生渭川之想;此三友者,盆景之高品也。这和我们现在所作的松竹梅盆景,一般无二,不过我们不一定用天目松和闽中的石梅、水竹罢了。清代康熙年间,西湖花隐翁陈淏子,作《花镜》一书,中有“种盆取景法”一节,也就是说的盆景,略云:“近日吴下出一种,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紫沙宜兴盆,将最小柏、桧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株,细视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白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这说明那时苏州一带,已有高手仿照倪云林画意制作盆景了。
盆景的历史虽很悠久,然而过去只是供官僚地主富商巨贾以及所谓士大夫阶级,作为附庸风雅的点缀品,单单供少数人观赏,并没有多大意义。直到解放以后,才面向广大群众,作为丰富文化生活的一种工具。人们在各种生产战线上劳动了一天之后,借此调剂精神,怡情悦性。现在,全国各地的业余盆景爱好者,队伍已一天天的扩大起来,而他们的作品也已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为将来盆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盆景可分作二类,一类是简单化的盆景;一类是复杂化的盆景。所谓复杂化,就是把一二株或多株的树木,仿照绘画的手法来布局。盆子宜浅不宜深,以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宜兴陶盆为宜,倘能控制水分,那么瓷质或石质的浅盆也可应用。盆面上除了以树木作为主体外,再配以大小高低不等的石块和各种陶质的屋宇人物等等,构成一个生动的画面。树木必须选取小叶的榆、雀梅、米叶冬青、瓜子黄杨等,较为合适。布置一株二株,当易着手,如果是多株而要作为树林的,那么树干必须有直有斜,还必须分出高低远近、疏密,使它们参差不齐;树下铺以细青苔,并在石隙种一些细叶菖蒲和小草;而配置的东西,也必须与树干树叶作比例,不宜太小。如能面面顾到,得心应手,那就成为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好盆景。清代词人李符,曾有小重山咏盆景云:“红架方瓷花镂边。绿松刚半尺,数株攒。劚云根取石如拳。沈泥上,点缀郭熙山。移近小阑干。剪苔铺翠晕,护霜寒,莲筒喷雨算飞泉。添香霭,借与玉炉烟。”“点缀郭熙山”,也就是制作复杂化盆景的最高准则。
简单化盆景中盆树的整姿,各地有各地的传统风格,至今仍可看到。例如苏州常熟等地有屏风式、顺风式、六台三托式等,扬州有花篮式,单疙瘩双疙瘩式、单如意双如意式等,安徽、四川等地有蚓曲式、蛇游式等,南通、如皋等地有滚龙式、三曲式、前俯后仰式等,五花八门,光怪陆离。这些形式,有些加工过度,未免矫揉造作,自然界中,决不会有这样不自然的树木的。因此,建议各地除了保存一部分已成定型无法改造的老树盆景外,凡是可以改造的,不妨加以改造,而新的作品,就应该以接近自然为新的风格。盆树的加工,虽有必要,也只可占比重十成中的四成,这四成中还须以修剪占二成半,扎缚占一成半,而六成是听其自然,那么人力物力,也可节省不少。现在全国工农业生产战线上都在提倡技术革新,我们做盆景的,也该打破成规革新一下了。
(附图片)
复杂化的盆景——松阴小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