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庆贺“东方二号”上天和胜利返回 首都科学家欢呼苏联又一伟大创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8
第4版()
专栏:

庆贺“东方二号”上天和胜利返回
首都科学家欢呼苏联又一伟大创举
新华社7日讯 首都著名科学家二十多人今天下午怀着兴奋的心情在中国科学院举行座谈会,庆贺苏联又一个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二号”上天和胜利返回地面。
参加座谈的科学家包括许多不同学科的专家,有力学、自动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技术科学和原子能科学等等,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阐述了“东方二号”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但是在各不相同的科学内容的发言中包含有两句共同的话,这就是:中国科学界对于苏联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像自己的成就一样感到欢欣鼓舞;向进行长时间宇宙飞行的季托夫少校及创制卫星式飞船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工人以及领导这项伟大科学事业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表示衷心的祝贺。
座谈会是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裴丽生主持下进行的。裴丽生在讲话中说,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东方二号”较“东方一号”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可以预期还将有“东方三号”“东方四号”不断地把人送到宇宙中去。他说今天是最鼓舞人的日子,一早就有许多科学家打电话给他,表示希望举行座谈会来庆祝苏联这又一次伟大的科学创举。
接着,参加座谈会的科学家相继发言。
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首先发言。他道出了大家一致的心情。他从昨晚起就守在收音机旁边,等候着“东方二号”消息的继续传来。他说,季托夫少校在宇宙空间向苏联共产党中央、政府及赫鲁晓夫报告飞行情况,并向苏联、欧洲、南美、亚洲、澳大利亚及非洲人民致意。这对全世界人民确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时,季托夫少校在宇宙空间的一昼夜,绝不是普通的一昼夜,其经历之丰富及其对今后人类宇宙长期飞行所开辟的广阔道路是无与伦比的,他的事迹也可以说是:“一天等于二十年”。
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在谈到苏联这次宇宙飞行的成就时说,苏联多次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证明对发射系统的技术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达到成熟的阶段。“东方一号”证实了人在宇宙中可以经受超重和失重。“东方二号”证明人类可以比较长时间地在宇宙中生活。他相信人类今后长期在宇宙中生活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北京航空学院教授文传源认为,季托夫少校用一小时的时间试验了卫星式飞船的手操纵系统,说明人已经能够掌握宇宙飞船的命运,可以在失重状态下工作。飞船在宇宙停留的时间越长,人们就能够更仔细地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并为今后长时间在宇宙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陆元九说,苏联“东方二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为把人类送到宇宙作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他把苏联和美国的火箭技术作了一个对比。他举例说,不久前美国发射了一个载人的单级火箭,每秒速度二点二公里,重量是一点四吨。如果用苏联的火箭技术,按照这个美国火箭的方式发射,就可以把一个一百吨重的舱推上天,这个舱可以装载一百个人。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杨嘉墀认为这次载人飞船的一个突出的成就是人能操纵飞船,这是宇宙飞行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的新成就。他把操纵宇宙飞船和在地球上驾驶车船飞机作了一个比较:人驾驶车船飞机,可以依靠直接感觉,而人操纵宇宙飞船,就无法依靠直接感觉,而需要依靠仪器,也就是说要通过人和仪器的结合来操纵,这就是控制论方面的学问。他说,载人宇宙飞船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向地球传递情报。过去没有人的人造卫星是依靠自动化仪表经过遥测系统传到地球,现在有人亲自上天,就可将科学情报综合后传下来,所以就可得到大量科学情报。尤其是人在失重和宇宙辐射条件下的自我感觉更重要。
地学部主任尹赞勋说,中国人把“上天”比作最困难的事,现在苏联竟实现了人间这件最困难的事。他说人在地球上生活,一天是一个周期,现在季托夫已在宇宙中生活了一昼夜,而且能进行工作,吃饭睡觉都很正常,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林镕指出宇宙飞行不能缺少植物学的工作,他为自己的本行能为宇宙航行员贡献力量而感到高兴,他估计将来人到月亮上去需要就地获取植物。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笃正举出了一些科学事例来说明载人宇宙飞船对于气象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说从地球上大气的研究,可以根据理论来推测其他星球上的大气情况,例如可推测别的星球也有云,但不是水汽而是二氧化碳。然而这种理论推测究竟有多少准确性,只有人上天去观测才能知道。所以宇宙飞行开辟了一门新的气象科学——星际气象学。而这门科学与地球上的气象学是有密切联系的,地球上的许多不能解决的气象问题在别的星球上就可研究解决。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汤佩松说,宇宙航行员在飞船上吃了三道菜,这说明吃饭是有相当秩序的,证明人类是能够在宇宙很好地生活的。为了使人类今后能长时间地在宇宙生活和工作,这就为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今天在座谈会上发言和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北京航空学院教授何庆芝、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王绶琯等人。
(附图片)
北京中苏友好人民公社衙门口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为苏联“东方二号”宇宙飞船上天而欢欣鼓舞  新华社记者 纳一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