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人寿年丰新牧村——访全国牧区卫生红旗绍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8
第4版()
专栏:

人寿年丰新牧村
——访全国牧区卫生红旗绍根
新华社记者 廖由滨 内蒙古日报记者 满都呼
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上,有个著名的卫生模范村——绍根,来这里参观的人,称它是“人寿年丰新牧村”。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绍根。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干净的街道,街道的两旁,杨柳、杨槐树绿荫葱浓。走进社员的院里,每户都栽了花。屋子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村里有个展览馆,从这里陈列着的各种图表和模型,我们了解到绍根今天的人丁兴旺的新气象。解放后的十年中新生婴儿有一百七十六名,超过解放前三十年的人口增加数。解放前,这里的78%的牧民都是封建贵族的奴隶,生活贫困,疾病流行,人口下降,成为有名的“病绍根”。解放后,党为了繁荣蒙古族人口,在领导牧民发展生产定居游牧的同时,派遣大批医疗队,帮助牧民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公社化后又建立了妇产院和医院等福利设施,牧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证。
我们参观了妇产院,女接生员翁哈热情地接待我们,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进行几次产前检查,发现要流产的及时到医院治疗保胎,到了临产前就搬进待产室,实行新法接生和新法育儿,产后还可住院休息,这样便消灭了产褥热和破伤风,保证了母子健康。现在全村能生育的七十多名妇女都抱上了胖娃娃,过去那种只见娘怀儿不见儿走路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蒙古族牧民其木格玛以前有病,怀孕三次都流产了,前年治好了病,经过保胎,去年7月1日生了第一个胖男孩,她欢喜地逢人就说:“这孩子是党给我的!”她给孩子取名为“七一”,表示永远不忘党的恩情。
绍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劳动保护工作做得好。医院的二十多名蒙古族和汉族医生,分片包干,住在牧场和饲料基地防治疾病。他们给牧民进行健康检查,把全村人谁有什么病,谁容易患什么病都调查的一清二楚,建立了社员健康档案袋。至去年底,最后一批久患布氏杆菌病的社员也治愈了,参加了生产。现在,医务人员们又开始为人们治疗沙眼和风湿性病症。社员们在劳动中也得到充分的保护,男女社员每月都有四至六天的休假期,女社员还推行了“三调三不调”的劳动保护制度。对夏季游动放牧的牧工,都发给雨衣和雨鞋,预防风湿性病症。绍根生产大队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卫生基本建设。在新村修建了一个滤水池,社员饮用滤过的水,在离滤水池远的其他三个小队(村),也修建了能防尘土的新式水井。公共厕所都设有抽气筒和木盖,还有供便后用的流水洗手池。劳动了一天的牧民,晚上还可以在新修的浴池洗澡。
绍根生产大队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了卫生知识普及工作。图书馆里放着很多有关卫生知识的书籍和连环画,供社员阅读。召开社员大会时,常常利用会前的空隙讲解卫生知识,不少社员已经懂得预防流行病的一些办法。
由于大力开展了卫生工作,绍根十年来没有发生天花和麻疹,全队二百六十多名男女劳动力,在最近一次健康检查中,98%的人都达到无病。现在全村人口已由解放前三百多人发展到五百八十人。解放前能经常参加生产的只有一百多人,现在增加到二百六十多人,半劳力还不包括在内,促进了这里的以牧为主的各项生产的发展。由于劳力增多,大队能够腾出手来进一步发展农业,现在除社员口粮和牲畜饲料达到自给有余外,三年来还支援外地十二万多斤粮食。
(附图片)
内蒙古锡林浩特卫生院院长乌鹏云(左一),来到郊区伊勒力特生产大队牧民家访问,并宣传卫生知识   
 新华社记者 宝音朝克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