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内部的几个主要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8
第7版()
专栏:

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内部的几个主要关系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 谢怀德
整个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不仅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依赖,就是种植业内部,粮食生产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就可以使它们互相促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它们互相妨碍,不能迅速地全面发展。所以,领导农业生产,首先要有明确的全面观点。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农业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的生长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自然条件的支配。而自然条件又因时因地而异,生产的季节性、地区性是很强烈的;加之,目前农业工具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比较分散,生产的底子又很薄,实现农业增产任务是比较复杂和艰巨的。我们在领导农业生产中,不仅要看到有利条件,而且要看到不利条件;不仅要看到一个地方和几个地方的情况,而且要看到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是领导农业生产的全面观点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中,农业是量最大面最宽的一个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千百万群众对于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生命的培育过程。所以,领导农业生产更需要有坚强的群众观点,更需要走群众路线。只有坚决走群众路线,才能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内部的各种主要关系,才能实现领导农业生产的全面观点。农业生产内部的关系很多,也很复杂,在农业生产的基础部门——种植业方面,根据我们这几年来领导农业生产的体会,主要应当处理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多种多收同高产多收的关系,主粮与杂粮、夏粮与秋粮的关系,农业生产技术上继承与改造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才能够比较迅速地增产。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各种经济作物,这是种植业的基本任务。人每天都是要吃饭的,办一切事业,都离不开粮食;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发展粮食作物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发展了,可以给粮食生产积累更多的资金,促进粮食的增产。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作物比之于粮食,商品性更大,“腿”更长,许多经济作物不仅要满足本地的需要,而且要远销外地,有些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经济作物的发展可以给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我省发展经济作物的条件很好,种类较多,提供轻工业原料用的重要经济作物,就有好几十种。全省提供生活资料的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就占了80%。因此,发展各种经济作物也是一个重要任务。
发展粮食与发展经济作物是统一的,但是在土地利用、劳力畜力安排、肥料使用等方面又是有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办法,就是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根据国家和群众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看可能,就是说要以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作物的种植习惯为基础,经过调查研究和群众民主讨论,进行合理安排。从全省十一年来农作物种植的比例,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在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一般占到80%左右,其他作物占到20%左右。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种植业的内在联系,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才能比较合理地利用土地,促进各种作物的普遍增产。这个比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轻易打乱。当然,根据条件的变化可作适当调整。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不同情况,应当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办事。
要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一方面要切实帮助公社和生产队合理利用土地,妥善安排劳力畜力、投资和肥料。另一方面,国家还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例如要使经济作物区的粮食消费水平,不低于邻近产粮区,经济作物的消费水平,略高于非经济作物区。只有处理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种植业的各个方面按比例地向前发展。
要增加农作物的总产量,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一方面保持现有耕地,并在人力、畜力、土地等许可的条件下,扩大耕种面积;另一方面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和耕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多种是多收的基础。目前,陕西省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机耕面积很小,化学肥料很少,有保证的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也不大。所以,单位面积产量很不稳定。这种情况,要求我们首先做到耕地面积大,作物种类多,才能保证收到较多的粮食。纵然遭到意外灾害,也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能够做到这里不收那里收,这种作物歉收那种作物补。所以,多种这个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能有任何动摇的。从几年来的事实看得很明显,哪一年多种了,哪一年的粮食增产幅度就大,哪一个地区多种了,哪一个地区的粮食增产速度就快。
多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耕地,严格控制基建用地,大力节约土地;另一方面要在不妨碍水土保持和不破坏森林的原则下,开垦一部分荒地。陕西省很多地区都有一些较大片的适宜开垦和改良的荒地和沙地,全省各地都有不少零星闲散土地可以利用。扩大耕地是大有可为的。复种是多种的另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复种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办事,不能盲目扩大。目前,有些地方复种指数过高,在水利、肥料和劳力畜力不足的情况下,要适当压缩复种面积;在复种指数很低,水力、肥料、劳力畜力和自然条件许可的地方,要有计划地、适当地扩大复种面积。
在多种的基础上,要力求高产多收。目前,全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是不高的。要实现高产多收,就要全面地、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一方面精耕细作,种好管好各种作物,努力保证当年增产;另一方面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给农作物创造高产条件。耕畜和肥料,是取得高产多收的两个重要条件。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发达的饲养业,种植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饲养业和种植业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在实现机耕化以前,耕畜是种植业的基本动力,就是在实现机耕化以后,耕畜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且畜禽的粪便是农作物的“粮食”,农作物又是牲畜的粮食。畜禽多肥料多,肥料多粮食多,粮食多畜禽更多,畜禽更多肥料更多,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广大农民很久以来,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联系在一起,就是这条规律的概括。精耕细作和基本建设是互相促进的,只有精耕细作,保证当年增产,才能给基本建设积蓄力量;而适时适量的基本建设,又给进一步精耕细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精耕细作和基本建设又是互相制约的。农业的各项基本建设,不仅要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有许多工程不一定在当年就能发挥效益。因此,我们既要利用农事间隙,进行水利、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又要照顾当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不要因为进行基本建设,而妨碍当年生产的增长和社员收入的增加。生产和基本建设应当保持正确的比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给我们指出来了,他说:“有多种事业,它们会在长期间取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但不会在这期间提供任何有效用的生产物。有多种事业,则不仅在一年间,继续地或多次地,取去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且也同样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决定前一类事业应以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有害于后一类。”
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各个地区因条件不同,应当各有侧重,但是不论什么地区,都应当把扩大种植面积取得多收和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结合起来,千万不能离开当地的具体情况,去死搬硬套。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就告诉我们:“农业的地区与时间不同,发展的方法也不同。……我们指导农业,要依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一种地区以深耕为主,另一种地区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在时间上也要有分别:在有荒可开时,以奖励开荒为主,在荒地开尽时,就要转为以奖励深耕为主了。不但在大的区域之间要有分别,就是在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也要有这种分别。”对于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指示,我们应当牢牢记住。
主粮与杂粮,夏粮与秋粮,按照地区情况,各有重点,同时并举,也是增产粮食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陕西省农作物的种类有三四十种之多,除小麦、水稻等细粮以外,群众一般也把当地种植面积大、产量多、主要食用的粮食,叫做主粮,其他叫做杂粮,比如糜谷,在陕北是主粮,而在关中就是杂粮。有些同志笼统地认为,主粮一定是高产,杂粮一定是低产。其实,情况不完全如此,农作物品种的特性和生长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由于条件不同,即是同一作物,在这个地区是高产,在那个地区却可能是低产。例如,玉米,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是高产作物,但在渭北等旱原地区就不一定高产。糜谷产量一般比较低,但在陕北山区却比较高,而且稳收。许多所谓杂粮,具有生长期短、收获早、“接口”早的特点,对于合理倒茬,调剂季节,调剂丰歉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部分豆类等杂粮作物,营养价值很大,可以增强人民体质。就全省来说,小麦、玉米、水稻,占粮食播种面积一半左右,其他粮食作物也占一半左右。所以,我们在抓高产稳收作物的同时,对各种粮食作物都要重视,进行全面安排,使之各得其所,普遍增产。过去几年,我们对关中群众习惯种植的、有利于倒茬和增加地力的豌豆麦和扁豆麦重视不够,种植面积压缩得多了一些。也曾片面强调在一些地区实行“水稻化”和“高产作物化”,忽视其它各种作物应当占有的地位。这是一种脱离群众和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作法,应当纠正。推广高产作物是对的,如果超过实际可能,抛掉多品种组合,那就不对了。
全省夏收作物的播种面积,占了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的一半。其中小麦,在夏收作物中又占三分之二以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是全省首要的细粮作物,产量高,质量好,又是一种耐寒耐旱的作物,适应于陕西省夏旱多、秋旱少的气候特点,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高产稳收。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商品粮。因此,历年我们都是把争取夏季作物的丰收,特别是小麦的丰收,作为全年粮食增产的第一着。今后,我们仍然要这样做。同时,在适宜种植小麦的地区,只要条件许可,就应当扩大小麦种植面积。这些对于增产粮食和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秋粮在粮食播种面积中,也占一半。全省山区,都是以秋粮为主,即使在夏粮为主的地方,秋粮也是很重要的补充作物,夏季作物如果歉收,人们就依靠秋季作物来补。群众常说的“以秋补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把秋粮放在重要地位,既抓夏粮又抓秋粮。这几年,有些地方对秋粮抓的少了一些,是不够全面的。只有夏秋一齐抓,才能做到五谷齐丰收。
正确处理农业生产技术的继承与改造的关系,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陕西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之一。根据现在考证,关中地区远在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农业生产的活动。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在向自然做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的农书也早就出现了。现存古农书《氾胜之书》(距今约两千年的著作),主要是总结了关中地区农作物栽培的经验。清代兴平县杨双山所作的《豳风广义》、《知草提纲》等,也是论述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专著,内容丰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世代相传到现在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广大群众的生产经验是丰富的,作务技术是精细的,在主要方面是先进的。但是生产工具是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中,也有某些落后的部分。而整个农业生产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的进步,需要不断地加以改造和提高。所以,农业的生产技术有继承和改造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地而又是慎重地、逐步地进行改造。我们要把学习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同学习和总结农民群众的生产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中指示我们:要“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几年来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这样做了,什么地方这样做了,生产成绩就很显著。我们从群众中总结和推广的“母壮子肥”的选种经验,“麦收隔年墒”的保墒冬灌经验,“底肥三年壮”的施肥经验,张秋香的“看天、看地、看庄稼”的棉田管理经验,深耕与浅耕相结合的深耕整地经验,合理密植的经验,“埋土切叶”的防治小麦锈病的经验,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粮棉增产。
广大群众的精耕细作,不仅注意数量而且特别注意质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和发扬。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田间作务和其他方面的质量都是不高的。努力讲求质量,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没有一定的数量,质量无法表现,也无法提高;而没有一定的质量保证,数量也是无法正常发展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展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
整个农业生产技术,不仅包括生产经验和耕作方法,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的物质装备——生产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的农业生产工具是落后的,必须逐步实现机械化。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首先满足广大群众对于“五大件”(锨、镢、锄、镰、铧)的需要,以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小农具作为基本工具,绝不能因为进行农具改革而影响“五大件”的生产和供应。只有这样,才不致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另外,我们制造和推广的一切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都必须真正适合群众需要,生产效率较高,增产效果较大,而且要与农村经济水平和动力情况相适应。还要分别轻重缓急,抓住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大力制造和推广。
推广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要坚决按照“一切经过试验”的方针办事。要典型试验,要反复考察,要经过广大群众的鉴定,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行。任何主观主义的作法,都是行不通的,勉强执行了,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原载7月25日《陕西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