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6阅读
  • 0回复

诗人之赋——重读“阿房宫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8
第8版()
专栏:

诗人之赋
——重读“阿房宫赋”
臧克家
《阿房宫赋》,是诗人之赋。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如果拿这句话评价这篇赋的话,是颇为恰当的。
“赋”,是诗的一体,班固说它是“古诗之流也”。它的作用是“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不少汉赋,铺张蔓延,佶屈聱牙。张扬宫殿,夸说园林,罗列山水,状述鸟兽奇珍。读这样的一些赋,像翻阅类书,呆板苦涩,而心如古井之水。虽然作者志在“宣上德”,而出之以“讽劝”,但“劝百而讽一”,正不压反。
六朝以迄唐宋,产生了一些短赋,或以惜别抒恨,或以状物写景,写得缠绵悱恻,风光佳胜,但于意义则嫌不足。
《阿房宫赋》的优胜处,就在于既有情,又有义,文词华美,想像丰富。读这篇赋,像读作者那些有名的短诗,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起得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使人想到李白的“蜀道难”。花了多少心血,费过如许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来!
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二句写出了“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时代形势与帝王的奢侈与野心跃然而出。其中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
一座“复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矗立在目前。作者凭他如椽的大笔,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一气,排比巧妙,想像新颖,音调铿锵,如流泉淙淙作响。“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当我们读着这些句子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的美,一齐涌来,令人不禁心旷神怡,击节叫好!
接下去写“妃嫔媵嫱”之盛,一连六个“也”字,形容夸张,巧喻累累如贯珠。再下去写秦人之奢华。“嗟乎”二字一转,从描绘转到议论,总结前边的抒写,拈出了诗人的本意。到此,我们的心情也为之一变。这才知道,上边那些动人的铺张描绘,原来是为议论作张本。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读着一个一个的句子,像听诗人一声又一声控诉,热情鼎沸,理直气壮,文情并茂,动人肺腑。了了十几句,其意气之盛,抵得上一篇《过秦论》。
最后结束的一段,又以“呜呼”开端。慨叹秦帝国之所以灭亡,(六国亦然)全由于骄奢淫乐,民不堪命,才起而“族”之。末尾又推开一层,情意深长,文尽而味无穷。因为直抒臆愤,情绪紧张,词句也变得参差错落,跌宕不平,使人读了为之回肠荡气。
这篇“诗人之赋”,描写与议论是统一的。前面的瑰丽景色,配合着后面的正义宏论,夸张而不淫糜,议论而不干枯。这和某些所谓
“劝百而讽一”的汉赋不同;和纯粹抒情状物的短赋也不同。有情有理,刚柔相济,它所以能打动人处在此。“中学语文”教材上选了它给青年们读,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使他们知道,古代封建帝王,解放以前的新旧军阀,都是奴役人民,以天下为私,只图个人享受,不管大众死活的。对照之下,我们社会主义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美好。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光辉远大的前程,热情澎湃地从事宏伟的建设。这是光荣的,足以引以自豪的。
7月16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