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撑上水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9
第8版()
专栏:

撑上水船
白夜
在那清远峡的急流中,人们可以看到撑上水船的人,一篙一篙地向前撑。这一篙刚才拔起,又跑到船头去撑那一篙。那个形势,真是“浪急打船回”呵!一篙跟住一篙,撑船的人集中全副精神,寸步不让,尺流必争。好呵,胜利把微笑描上了他们的脸,终于航过了清远峡的急流。
看到这个情景,不禁使人想到学习,宋朝的学者朱熹曾经写道,“为学极要求把篙处著力,到功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功夫,著力不令放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著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这话真说得透辟生动,古今同感。学习中一个个困难问题,就好比打船的浪头。用力撑住篙子,推上前去,劈开一个浪头,就前进一步。弄通了一个困难问题,也就前进一步。在这里只有上前,不能犹疑。如果彷徨一下,就等于松了一篙。撑船的人很清楚,一篙不能松,只顾向前。学习的情况,往往使人感到不是那么严重,似乎有优游余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仿佛关系也不大。因为那个变化要在比较长的时期中才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如果把这个变化的过程集中起来,作个鸟瞰,撑上水船正是它的缩影。这个困难问题解决不了,那个困难问题又来了。这个浪头打过去,那个浪头又打过来。结果,一步也前进不了。反之,解决了这个困难问题,再去解决那个困难问题,不怕费力,就会破浪前进,见验奏效。
不努力学习,想保持原样,也是不可能的。不进则退,中间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有的人识了几个字,隔些时辰,就忘掉了。你问他,他会笑笑说,“字就咸菜吃掉了。”那几个字忘掉了,容易发现。而一定时期的学业成就的水平降低了,往往不像忘掉了几个字那么清楚。然而,以少喻多,不学习,不前进,必然引起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退化。令人隐忧的是,这种退化是在不知不觉的暗处进行的,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像撑上水船,不进则退,十分鲜明,摆在目前,不注意它就不成,马上就会有后果给你看。所以,学习也必须要求把篙处着力,到功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加功夫,才能前进。
船退了,要补上一篙,这一篙要费大劲。学习落后了,要补上一段功夫,这段功夫也要费大劲。人们知道,运动着的物体有继续运动的性质,静止(相对的静止)的物体有继续静止的性质。物体的这种性质,就叫做惯性。前进中的船,用力撑去,加上它向前运动的惯性,毕竟还少费一分力。“趁胜前进”就是这个意思。而对于向后运动中的船,要把它撑向前去,就要更多加几分力,先能煞住一篙,克服向后运动的惯性,才能前进,学习的道理同这个也相仿佛。碰到困难问题,不去钻它,退了一步,再去钻它,就更显得困难,就要费更大的力气了。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抓紧时间不放松了。
那末,学习是不是永远要像撑上水船一样呢?那也不尽然。过了清远峡的急流,进到平稳之处,就不要费那么大的劲了。在学习上大进一番以后,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许多困难问题就可触类旁通,迎刃而解。正如一首诗中说的,“昨夜江边春水生,蒙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当然,学无止境,源远流长。当你要航过一个新的清远峡,又要费功夫,甚至更大的功夫,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来像撑上水船一样,努力学习,加强实践,认真读书,人人都会同意的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