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芦氏面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2
第3版()
专栏:

芦氏面箩
中共山西闻喜县委中心通讯组
在闻喜县的一些农村,社员们磨面用的箩子,十个有九个木圈上写有:“芦国相,某年某月某日”的墨笔字迹。
这种面箩,有的经过了多年磨擦和磕碰,仍旧圈圆底紧,坚固结实。因此,“芦氏面箩”的声誉也就很自然地传开了。
芦国相,今年五十多岁,自小随父学艺,已经做箩三十多年了。他做出的面箩有铜丝的、铁丝的、马尾的和丝制的,能够适合各式各样的用途。凡是看过芦氏制箩的人,就不难发现芦国相做箩和其他人做箩的不同之处。芦氏做出的面箩,箩圈上小下大成包形,可使箩底越用越紧;箩底细线均匀,横竖分明,可使箩底松紧一致,漏面利落。活儿做完以后,他总要三番五次地端详、拨弄和敲打试验,直到自己满意了才放手。
过上一个时期,芦国相还总要自己到一些地方跑跑,看看有没有出了毛病的箩,以便群众退货或修理。有一次,芦国相挑上担子到了七里店,社员王丙因拿着一个变了形的铜丝箩圈来修理。芦国相拿起箩圈一看,上边写着自己的名子和日期,惊奇地问:“不过一年,怎么就成了这样啦?”原来这里大部社员居住窑洞,窑洞潮湿,王丙因的面箩,就常挂在潮湿的地方,结果形成了箩底生锈,圈潮变形。芦国相一边拿起铲刀小锤叮叮当当地修箩,一边给王丙因讲解使用和保管方法。等他修好面箩,丙因给钱的时候,他却指着箩圈上面的名字说:“只要这上边有我芦国相的名字,小修小补不要钱。”
芦国相作活不但重视质量,而且注意方便群众。那怕自己晚吃会儿饭、少休息会儿,只要社员们找到他的门上,他就要让社员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7月15日是闻喜城关集日,下午六点半钟了,忙碌了一天的芦国相,刚刚搭上门子要吃饭,突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拿着一个破旧的木箩圈,要求他给换个马尾箩底。芦国相问明了来意,原来这人是小郭店的,名叫杜文华。来回翻沟上岭要走二十多里,要不是趁集日进城,平日是难得跑一趟的。芦国相心想:人家还见缝插针,不误生产,咱可也不能为了这件事叫人家误上生产白打来回。于是就满口答应说:“行!下了办公也办公。”说着,他就立刻掏出铲刀干了起来,不到一个小时,便把面箩修好了。 (据新华社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