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孙思邈和《千金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3
第6版()
专栏:历史人物

孙思邈和《千金方》
傅维康
孙思邈(581—682)是公元七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今年是他诞生一千三百八十周年。
在孙思邈一生的医学实践中,由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而在医学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在他从事医疗工作的长时期里,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医学著作,先后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上述二书通常总称为《千金方》),从我国有文献记录起到隋唐期间的有关医学资料,差不多都经他整理加工,汇总成集,真是广罗博采,内容丰富,可说是集唐以前的医学大成。他的这两部医学巨著,对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单是自唐以后我国的医学著作多数引据这两部书;而且对国外医学亦有相当的贡献。如公元十世纪日本丹波康赖氏所撰的《医心方》就以孙思邈的医学著作为重要的参考;此外,公元十五世纪朝鲜金礼蒙等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医方类聚》,亦从《千金方》中吸取了不少的内容。
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孙思邈对此极为重视。这可以从《备急千金要方》中看出,他在这部书的一开头就首先谈到要成为一个优良的医生所应具备的几个重要条件。比如他在该书的《大医习业》中说,要学习医学,首先必须钻研医学的经典著作,同时还要从多方面去“涉猎群书”,这样才能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医更有帮助。孙氏在《大医精诚》中指出疾病的复杂性,有些是内同而外异,有些是内异而外同,必须用心精致地进行诊查,决不可自高自大地把医疗工作看做十分简单的事。因此,他提出“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他还认为医生应该胆大心细,临诊镇静不乱,更不能草率从事,他教诫说:“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他的这些意见对于后世习医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对病家抱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是尤其重要的,孙氏强调指出,对病人不能有怕脏怕臭的想法,若有疾危来求治的,不得因为他们贵贱贫富、长幼美丑……,都应该一视同仁的加以诊治,而且诊疗中不应该为着个人利益患得患失,而是应该“深心凄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总之,孙思邈把医学看做极为崇高的工作,责任亦很重大,他在《备急千金要方》的自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他的两部医学著作之所以冠以“千金”二字,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药物学方面,孙思邈亦有突出的贡献。他很注重采药的时间和制作方法,并且一再加以强调。他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他详细地谈到二百三十多种药物的采集时间,同时,他又举出六百八十种常用药,让人们平时多加采集,以备急要之用。在《千金翼方》中,他特分类载药八百多种,其中一部分是唐以前我国医药书籍中所少载的,还有一部分是吸收外来有用的新药。正是由于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所以能作出伟大的贡献,并不是偶然的。他从小就勤学苦练,博览群书,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二十岁时已经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他用毕生精力从事于医学研究,总不贪慕名利而以人民疾苦为重,走遍很多名山采集药物,与广大人民生活在一起,吸取劳动人民的经验。诊疗中他不仅极其重视医生的修养和品德,而且又能虚心地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地进行钻研。由于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请他去做官,但他都坚辞不就,而情愿在民间行医治病。在封建社会里,这种不热中名利的品格,是很难能可贵的。(附图片)
启雄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