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西河大鼓的主要流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3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西河大鼓的主要流派
王亚平 丁素 冯不异
西河大鼓约有一百三十年以上的历史,原来叫“河间大鼓”或“梅花调”,是在木板大鼓、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地方民歌、小调和戏曲唱腔,经过历代艺人加工、创造发展起来的。它的起源,有人说出于河北武清河西务村;有人说起于河北河间县。由它的传统书目大半反映北方生活,艺人多数生长在冀中农村,活动地区在大清、子牙两河流域来看,可以肯定它是发源于冀中的,直到距今四、五十年前,才在天津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流布于北京、天津,冀鲁豫地区以及东北、西北各大城市,在一亿五千万人口的地区拥有广大听众,是北方的重要曲种之一。
西河大鼓最初说唱短段《闹天宫》、《下西厢》、《朱买臣休妻》、《小姑贤》等,和整本的历史故事,如《响马传》、《杨家将》、《呼家将》,也有如《黄风配》、《金环记》等民间故事。原来主要是在农村中流动赶庙会演出,后来进入城市,为了争取听众,一些历史故事的中篇串连成为长篇,也移植了评书的一些书目,形成了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短段为辅的情况。现在约有长、中篇书目九十余部,短段四百多个。
在不断说唱短段和由中篇发展到长篇大书的过程中,西河大鼓不但在文学上积累了篇幅浩大、题材丰富的底本,而且也广泛运用吸收了各种曲艺表现形式。比较起来,它比只唱不说的大鼓有说白铺叙之便,比只说不唱的评书增添了歌唱抒情之能,兼有弹奏的衬托;加之运用诗、赋、赞的灵活多变,于说、唱之间运用辅助性的表演,表情状物就更能深入表里,熨贴入微;每于悲壮激昂之际或指点谈顾问,时时插进入情入理的笑料,更能活泼书场空气,引起听众兴趣。这些因素的配合、联系,就使得西河大鼓兼备各曲种之长,成为综合的形式。
西河大鼓初创时,流行有“南有郝老凤,北有马三峰”的说法,这种说法可能是说,到郝、马这一代西河大鼓的艺术已经初步形成。根据有的同志的初步调查,比马三峰早一辈的有孙池海(“弦子书”艺人),和马三峰同代的有马瑞林(艺名马大傻子),后起的名家又竞相斗巧,独出心裁,不断地创造、发展,乃形成了南口、北口以及朱(化麟)、李(德全)、赵(玉峰)、马(马增芬、马连登)等流派,和这些流派有关的不少著名艺人,如王振元(艺名老毛贲)、王再堂(艺名转眼王)、郑瑞田、路英贵、郝英吉等也在艺术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西河大鼓兴起后的各流派以朱派影响最大。朱化麟艺名朱大官,是马三峰的弟子。他的嗓子音域宽,音质美,吐字清脆,唱腔自然,说白灵活,说唱家庭伦理故事,反映农村生活的书目最有特色,由于他长期在冀中一带上集赶庙会演唱,和群众十分熟悉,群众把他当一家人看待。朱大官很善于吸收群众意见,每到一村,必与农夫村妇坐在炕头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爱好,每晚演毕都派徒弟随着听众一起走,在路边田埂听听众的品评;他又有一定艺术修养,在腔调和演唱技巧上有很大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西河大鼓的表现力。现在演员中宗法朱派的人很多,不失朱派神韵,而又有所改进发挥的,首推王书祥同志。他的行腔巧俏,音清字准,亦庄亦谐,潇洒自如。李成林同志擅长演唱整本的历史故事、反映农村生活的段子,也是朱派门中颇有造诣的演员。
比朱派时间较晚的则有赵(玉峰)派,是西河大鼓进入城市后,在发展了“袍带”(如《隋唐》)和“短打”(如《包公案》)书目,提高表演技巧方面卓有成就的代表。赵派除向刘宝全学习京韵大鼓演唱技巧外,也吸取“京音京白”来说唱,使“说”时语言干净,清朗易懂,“唱”时赶板垛字,干净好听。为了说好短打书,他向京剧演员学形体动作,然后再化到曲艺表演里。赵玉峰老先生在说唱上不求华丽,力求质朴,声音苍劲,饶有韵味,腔调变化出于内心。他的说唱和动作表情谐和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
马增芬在解放后演唱了很多歌颂英雄、描写革命故事的短段,他的父亲马连登为他伴奏,父女在唱腔上根据新内容的需要锐意改革,独创新腔。在党和政府关心与鼓励下,在深入工农兵生活和为工农兵演唱的活动中,心胸眼界打开了,现实生活知识丰富了,也就易于把握新人物的思想、感情。她唱《丘少云》最后一句“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时,用老腔调不能表达这个结尾的感情,没有力量,父女二人多次苦思、探索、试唱后,终于一面采用西河大鼓的“双高”,一面吸收了京韵的腔,创出了意气昂扬的腔调,很好地歌颂了英雄人物的不朽形象。她不但唱好英雄人物,在抒情状物方面也作了广泛的尝试和发挥,《绿水红莲》是抒情气息很浓的段子,屡见巧腔;《一分钱一两米》运用了快板节奏、传统绕口令唱法创造出一个影响极大的小段儿。马增芬的唱腔富于女声的柔美,吐字清朗,喷口好,声音又甜又媚又脆;腔调自然,如行云流水,丰富优美,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西河大鼓的朱派、赵派、马派,正如其他流派一样,艺业并未停止,还在不懈地追求着、发展着。各流派都在继承着先辈艺人的优秀传统,根据自己的特点,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腔、表演,按着新创作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发展着。
各地最近挖掘、整理出不少优秀传统曲目;唱腔上像多年未唱的“刀刀痛”、“大悲调”等,也被老艺人发掘出来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个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曲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千百艺人的努力,一定会有灿烂辉煌的前途。(附图片)
西河大鼓演员马增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