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苏联征服宇宙空间新的胜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5
第7版()
专栏:

苏联征服宇宙空间新的胜利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郭永怀
1961年8月6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二艘载人的卫星式宇宙飞船,这艘由季托夫少校所驾驶的“东方二号”在二十五小时十八分的时间内飞行了七十多万公里,几乎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来回路程,在围绕地球飞行了十七圈多以后按照批准的飞行任务在预定地区着陆。这是继加加林少校第一次上天以后,人类宇宙航行历史上又一次壮举。这充分说明了苏联科学技术的先进,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在这里我们应该向所有参加设计、制造并准备“东方二号”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同志们祝贺,祝贺他们为人类所创造的伟大的功绩。
这次“东方二号”的胜利飞行绝对不是东方一号飞行的重复,在发展宇宙航行方面,它同样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首先,“东方二号”的飞行至少表明:在长时间失重的情况下,人类是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这次季托夫少校在空中共逗留了二十五小时十八分之久,其中除起飞降落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失重的状态。在这期间他进行了各种工作,如与地面保持无线电联系,用手试验宇宙飞船上的操纵系统,进行科学探测工作,他在飞行期间照常进餐,甚至睡眠达八小时之久。实验证明:不仅季托夫少校自己感觉良好,从传感器及遥测装置所接收的信号也表明,在失重期间他的呼吸及脉搏都是很正常的,其数据为脉搏跳动每分钟八十八次,呼吸每分钟十五到十八次。
这个问题的解决的科学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因为要使宇宙飞船进行更多的科学探测工作,甚至为了发射行星际的宇宙飞船,都要求宇宙航行员更长的处于失重状态,并保持正常的工作能力。对于失重的长时间的完全模拟,目前还办不到,而只有在卫星式宇宙飞船中进行实地的实验才能得到解决。季托夫少校的亲身试验,打开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团,最终证明了人类完全可以克服对长期失重的不适应。这是宇宙航行医学的极为珍贵的科学材料。
其次,在这次季托夫少校飞行的第四圈期间,曾用一小时的时间试验了飞船上的手操纵系统,结果表明飞船上的手操纵系统性能良好。我们知道,任何空中航行工具,为了使它能够按照人的意愿改变其飞行速度、方向、飞行姿态,并保持飞行过程的稳定,都必须有一系列的操纵系统。飞行在稠密大气层内的飞机,其主要操纵过程是通过对发动机功率的调节和各种操纵面——水平舵、方向舵、襟翼等的转动来实现的,操纵面的转动使它们与迎面气流形成了不同的方向,这样操纵面上就受到大小方向不同的力,从而使飞机飞行的方向姿态发生改变,使飞机可以爬高、俯冲,并作各种滚转。这次“东方二号”飞行的近地点为一百七十八公里,远地点为二百五十七公里,在这个高度范围内空气是极度稀薄的,飞船上安装操纵面实际上不会起任何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对宇宙飞船的操纵是如何实现的呢?我想主要是依靠一些喷气装置。这些喷气装置事实上可以看作是各种类型的喷气发动机,当它们喷出一定质量的气流时,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喷气装置自身也受到反作用力,这样对飞船就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或力矩。因此,纵使没有像飞机上的那些操纵面,宇宙飞船的速度、方向、飞行姿态都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加以改变。这次“东方二号”按照预定地区的着陆也说明了这一点。
要做到这一点,在技术上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喷气装置具有非常良好的调节性能,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非但不能达到操纵的目的,反而会造成飞行中的事故。
我们应该对这种试验给予很高的评价。目前由于一些技术上的困难,制造功率更大,例如总功率在几千万马力以上的发动机的组合,也许一时还办不到,因此行星际飞船的载重便受到限制。但是已经有人提出这样的方案:即先发射一系列的人造地球卫星式的“中继站”在空中运转,这些中继站可以把燃料、仪器等送到具有第一宇宙速度的行星际飞船上去;也可以用几个比较小的飞船(例如四五吨的飞船目前已经可以办到)拼成一个比较大的如几十吨的卫星式宇宙飞船。要实现上述方案,首先要解决的是宇宙飞船的速度、方向的控制问题。这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行星际宇宙航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正如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政府向全世界人民发出的呼吁书所指出的,苏联新的宇宙航行员的卓越飞行表明:人所操纵的宇宙飞船开辟通往月球、火星、金星的行星际航线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