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精工出细活 功到自然成 洪湖新堤镇的著名手工业匠人总结技术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6
第2版()
专栏:

精工出细活 功到自然成
洪湖新堤镇的著名手工业匠人总结技术经验
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洪湖县新堤镇的著名手工匠人,最近经过座谈讨论,总结了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概括成两句话:“精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
“手艺手艺,胆大心细”
“手艺手艺,胆大心细,做一行钻一行,走一步摸一步,熟能生巧,精中出细。”老匠人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羽毛扇是洪湖有名的精制产品,它销售全国各地。有几十年生产经验的老匠人张永才,把羽毛扇精制得毛光而平,扇把美观滑润,接毛处不现痕迹,筋穿得牢实。他认为:要使毛光而平,就要精心蒸制,蒸的火色不够不平,蒸过了火又不光;要接毛处不现痕迹,就必须根据扇形来考虑接口的形式,接缝头处要精工密制。
新堤的万复兴锉刀,是远近闻名的产品。老匠人万恒章是万复兴的第三代,他继承了祖传的技艺,制出的锉刀保持着齿深纹细、间隔一致、见火到功的优点。万恒章在谈述经验时说:发齿要根据需要和钢质的硬度来决定,做鱼钩的锉,齿要细,纹路要密;工具锉的齿要粗一点、深一点;钢质硬的火功要软一点;钢质软一点的火功要硬一点。他认为,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细心研究,精心制作,丝毫不苟。
“做到老,学不了”
名匠张兴发、徐广太的鱼钩也是很有名望的。张兴发的第二代张德成,继承并发展了祖传的经验,他在介绍时说:“做鱼钩也有学问,尖子要一锋到底,倒须要牢实、锋利,特别是弯度要恰到好处,太直了鱼儿上钩后还能走脱,太弯了鱼儿上不了钩。三十多年来,张德成除了在生产中苦心钻研以外,还经常到湖区,与渔民们共同研究,不断地改进鱼钩质量。他说:“手艺人是做到老学不了的。要使产品做得精致,适合消费者的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
新堤的木屐是名牌产品,在制作技术上有独到之处。老工匠梁春泉制的木屐,底板钉钉子的地方开一道槽,把钉子钉到槽口里卡住,不仅保持不掉,而且不轻易活动。梁春泉是经过广泛收集消费者意见,研究别的工匠的特长,再经过刻苦钻研,才找出这条经验的。
精选和巧配
原材料的精选和巧配,对质量的关系也很大,老匠人们在这方面也谈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例如,梁春泉介绍说,木屐的底板要选结实的木料,皮子要用头路牛皮,大、小钉子要专门制造。在配料上,要把好料用到节骨眼上,木屐的头子最关紧要,就要选好皮子来做,皱纹处颠配到压缝里,既美观又牢固,这些都是巧配的功夫。羽毛扇老匠人张永才,挥动着手里的羽毛扇说:“这是用洪湖的特产——野禽毛做的,看起来它光滑齐整,其实都是零碎毛做成的,这就要靠精选、巧配的功夫。”张永才还介绍了他们在配料时,总是要精心的分成、分类,凡是列为优质的羽毛扇,都是选用上色毛做的;一般羽毛扇的质量也要求达到整齐、美观、经久耐用。
在座谈中,老匠人们对党和政府重视手工业生产,关心手工匠人的生活倍加赞扬。木屐老匠人梁春泉说:“我们县里有几位书记曾经到我们社里,了解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帮我们出主意,做到进一步方便群众。”老匠人们对于有关部门对羽毛扇、木屐、鱼钩、竹篾、圆木等行业需要的原材料实行优先供应,也很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