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十以当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8
第8版()
专栏:

十以当一
杨扬
人们常把成功的艺术形象叫做“一以当十”,说明艺术的欣赏者从艺术形象的“一”感受到许多东西。
但是,这“一以当十”却正是从“十以当一”中来的。
“一”所以能当“十”,因为它是从生活中吸取许多养料经过艺术劳动的提炼、加工而成的结晶。这个“一”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想“一以当十”,就要下苦工去熟悉生活中的含“一”的“十”,就要用大量的劳动去锻炼那能以“一”传“十”的艺术能力,就要有“十以当一”的干劲。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曾叙述了一个引人兴趣的故事。一个老清洁工特别注意保存从首饰作坊打扫出来的灰尘,经过细心筛簸把其中的金粉末清理出来,日积月累,终于攒得足够铸成小金锭。他把第一个小金锭打成了一朵祝人幸福的金蔷薇花。这个由多少日月、多少次清理才得到金花的事,作者把它和艺术创作的劳动相比,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同一作家在《散文的诗意》一文中就叙述过同样的思想,他说:“作家所知道的应当比他所写的(尤其是关于人)以及他所说的,多得多”。又说:“要知道得详尽,才能写得简练”。这就是说,只有劳动得更多,知道得更多,才能获得艺术上取胜的少,才能从许多中提炼出那使人感受、联想到许多的“一”。
“一以当十”是艺术典型化的特征,是艺术的妙用。“十以当一”却是为了达到“一以当十”的必然过程与条件。在艺术效果上要有取胜的少,在艺术劳动中却必须有致胜的多。为了画好山峦,石涛在《画语录》中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了写作得好,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告诉我们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阿·托尔斯泰也曾说,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找到“金刚石般的语言”,写出优秀的作品,为此,要“怎么下功夫呢?观察周围的生活,同人们来往,思索,阅读和认识。本身带着最大限度的紧张去参加生活的建设”。(见《致青年作家》一文)
每一种劳动技能都需要从苦练中去提高,艺术创造上使人看来运用自如的轻易,也必须从苦练中得来。艺术上的高度造诣使你在欣赏时看来它的表现是那样的单纯和简练,但这却必须在艺术锻炼上经过不畏困难、不怕失败、反复探索的许多苦工而取得。我国戏曲名演员盖叫天的令人叫绝的演技是不分寒伏苦练出来的。对他艺术上的巧有人比作一颗晶莹明珠,但要晓得,这珠却正是用无数汗珠培育出来的。如果有人只望着别人的成就,自己想不花气力一蹴而就,那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想要高摩流云的金光闪闪的塔顶,却不愿意作塔座、塔身那一块一块砖石的砌垒工作,那塔顶也便是空的。关于这一点,齐白石老人在诗中曾写道:“采花蜂苦蜜方甜”“成如容易却艰辛。”蜜蜂辛勤地采百花酿甜蜜,这是艺术家“十以当一”劳动精神的写照。有这样的多劳,才得到那精巧;有这样的“艰辛”,才得到那“成如容易”。多少艺术家的巧手名作都是这样来的。艺术上使千人万人喜闻乐见的形象的魅力,都是苦干的果实;只有用了“十以当一”的苦功,才有可能创造出如毛主席所说的“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好作品。
有人曾说:“用十分功,得一分巧。”这话有道理。就艺术劳动的成果讲,应该是“一以当十”,就艺术劳动的实践讲,却正是必须“十以当一”。艺术上的巧是从“一以当十”中见出来,却要从“十以当一”中长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