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设身处地 予人方便——记上海缝纫机零件六厂生产配件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9
第4版()
专栏:上海通讯

设身处地 予人方便
——记上海缝纫机零件六厂生产配件二三事
本报记者 周永康
上海缝纫机零件六厂,是在1958年由十六个小厂合并组成的专业工厂。三年来,这个厂生产了千百万个缝纫机零件。它们有的送到上海几家缝纫机厂去装配缝纫机;有的拿到零件商店里,供消费者买去修理缝纫机。
在一般人印象中,生产零件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可是,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缝纫机有家用的,有工业用的。单是工业缝纫机就有二三十种之多。别的工厂要生产一种新的缝纫机,会向这个厂要新的零件;人们买了缝纫机,用久了,一些零件磨损了,也向他们要零件。各种零件大小规格不下数百种。在这个厂的花色零件车间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整个车间总共不过七十多个工人,他们却在同一个时间内生产着十多种零件。当楼上的钳工们正在把一批“鎯头”(钉大衣钮扣用的缝纫机上的零件)夹在钳床上开始加工的时候,楼下钻床上的工人们却在把飞速转动着的钻头,钻进一个叫做“摆梭托”的小零件。这个要经过四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的零件,是另一种纳鞋底缝纫机上的零件。在一台车床附近,已经加工好的一批叫做“梭床”的圆形零件,正准备送出去装配一种缝皮鞋面的缝纫机……。
上海缝纫机零件六厂当的是“配角”。可是,职工们设身处地,想到广大群众和有关企业的要求,便决心当好“配角”,而且对配件的生产越来越关心了。今年以来,他们把供给市场用于维修的零件的比重,从过去的只占全部零件的60%提高到70%。每个月生产的品种也比过去增加一倍左右。数量和品种的增加,给他们生产中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工人们说:“我们增加一些困难没有关系,可不能让别人因为少了一个零件,叫好好的一台缝纫机不能缝衣做鞋!”
只要几十个
这个厂除了按计划制造一些大量生产的零件,还常常根据用户的要求,临时生产一些特殊规格的零件。
有一次,厂长室里来了一个名叫李纲裕的人。他是生产化妆品的上海家庭工业社的一个车间主任。生产化妆品的工厂和缝纫机零件厂有什么关系呢?李纲裕打开一个纸包,拿出了几个缝纫机上的旧零件。原来这个化妆品厂里也有几台缝纫机,专门用来缝制粉拍。这几台缝纫机是解放前留下来的,许多零件已经磨得面目全非。为了换零件,化妆品厂派人几乎跑遍了上海的零件商店、旧货摊,可是没有买到。最后只好找到缝纫机零件六厂来,请他们帮助制造。
厂长室的干部接过零件,问李纲裕:“一共几种?每一种要多少个?”“一共五种,每种只要几十个。”厂长室的干部想:五种零件,每一种都要开一副模子,准备一套工夹具,可是每一种只要生产几十个,这确实有点为难。但是,当他们听到对方因为没有这些特殊规格的零件,有的缝纫机已经停止生产的时候,马上答应了下来。
旧零件拿到车间里,工人们一看,已经磨损得很厉害,又没有这些零件的图纸。照什么制造呢?幸亏这里的老工人经验丰富,各种缝纫机零件坏到什么程度才不能用,他们一般都知道。他们就凭着过去的经验,把磨掉的部分算了一下,参照坏零件,制造起新零件来。时间不太久,五种零件全部做好了。少的只有十六个,最多的也不过四十九个。家庭工业社派人来一面连声道谢,一面把零件像珍宝一样捧了回去。
像这样的事情,这个厂也已经习以为常了。今天,在上海福新面粉厂缝面粉袋的缝纫机上,中国水泥厂缝水泥袋的缝纫机上,哈尔滨橡胶厂缝鞋帮的缝纫机上,都有这个厂专为他们生产的零件。这些零件一般也只要几十个,多的不过几百个。
一片小弹簧
对于一些大量生产的零件,这个厂考虑到它们涉及面更广,便更注意为用户着想。
有一次,他们派人到零件商店被服厂、里弄缝纫组了解情况,发现有人买家用缝纫机的“摆梭托”,并不需要这整个零件,而是要这个零件上的一片又短又薄的小弹簧。这片小弹簧套在“摆梭托”底座的外面,容易磨损。有段时间,商店里这种小弹簧很少。弹簧磨断了,有人买不到,就把整个零件买回去,换到缝纫机上,而把丝毫没有损坏的底座扔在一边。
一个“摆梭托”市上要卖七角三分,单买上面的小弹簧只要七分钱。有人买不到小弹簧,就要花十倍的钱去买“摆梭托”。这样既使消费者增加了负担,又浪费了宝贵的物资。
这个厂的职工访问回来以后,厂里开了一个会,决定增产小弹簧这个零件上的小零件。今年以来,就已经生产了三十万片小弹簧。如果按一片弹簧节省一个“摆梭托”底座来计算,等于节约了一万二千公斤钢材。厂里还节省了不少工时,制造其他零件。商店里小弹簧多了,用户修理起来既省钱又方便。换“摆梭托”,一定要把底座下面的插肖敲下来,然后把新的换上去。敲的时候,不小心还会把零件敲坏。所以农村中常常有人把缝纫机的机头拆下来,老远送到城里去请人换。有了小弹簧,只要把底座上的两个螺丝一松,把新弹簧换上去就行,一拆一装,不过几分钟的事情,会用缝纫机的人自己都可以换。
关心机器寿命
这个厂的工人常说:“零件虽小,但它往往是缝纫机的‘心脏’,‘心脏’强壮了,机器寿命才能长。”因此,他们对于提高零件质量相当重视。
看来个儿不大的零件,要提高它的质量,有时倒要人费不少心思。前些时候,他们改进了一种工业缝纫机上的小零件,就花了不少功夫。这种零件只有一个墨水瓶盖那么大,从上面看下去,有点像半圆形,又有点像马蹄形,两头有两个“脚”。他们的功夫就花在这两个小小的“脚”上。这两个“脚”在缝纫机转动时,一分钟要左右摆动三四百次,最容易磨损,所以要求越硬越好。在这两个“脚”的中间,有一个圆形的
“背”,因为在装配时一定要敲它几下才能把整个零件装进缝纫机,所以不能太硬,否则就会敲断。这个零件,从这个“脚”到那一个“脚”,总共不到一个手指头长,要在这样短的距离内做到两头很硬中间不硬,过去长时间没有解决。每个零件渗炭烧红后,丢在水里淬火,整个零件的硬度都一样。他们由于考虑到中间的“背”如果太硬,一敲就断,就把整个零件的硬度降低,以为这总比一敲就断好些。可是,这样一来,两个“脚”的使用期只能保持在三四个月。
他们想过不少改进办法。后来,有一个技术员向领导上提了一个建议:把两头渗炭烧红,中间不要烧红,然后一齐放在水里。这样,烧红的两头淬了火提高了硬度,中间可以仍旧保持原来的硬度。厂里根据他的建议试了一下,果然是个好办法。淬火工人便改进了操作,只让火烧红“脚”,不让它去烧“背”。这种零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到了一年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