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县长是个好牧民——叶志强在哈萨克牧民中生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9
第5版()
专栏:新疆通讯

县长是个好牧民
——叶志强在哈萨克牧民中生根
新华社记者 王安
新疆福海县的哈萨克牧民中,许多人认识叶志强县长,不少人熟悉他,有的人说他是哈萨克牧民的好县长,有的人说县长是一个好牧民。“阿克沙卡勒”(哈语:白胡子老人)叫他是“孩子”,流露出对他的亲切和爱护。
叶志强今年才二十九岁。自从1952年到福海县工作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牧区。去年春天,他担任副县长以后,又专门负责畜牧业工作。十年来,这位汉族干部经常和哈萨克牧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不但在生活习惯上完全和哈萨克牧民一样,并且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话。
去年春天,天气特别冷,大雪复盖了草原,封闭了道路,使全县的十几万头牲畜迟迟不能走出冬季牧场。由于饲料少、天又冷,牲畜愈来愈瘦,而且有死亡,假如不立即扭转这种局势,就会发生大量流产和成批死亡的危险。中共福海县委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采取了许多措施扭转这一局势。这时,县委决定由叶志强负责全县的畜牧业生产。他当时正在农业区一个公社里工作,当他电话里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立即带了两斤干粮,骑着马日夜兼程赶到牲畜最多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冬牧场。当时有四万多头牲畜被大雪阻隔困在沙漠里,气象台并预报还有一次新的寒潮要来临。叶志强马上和社队干部分头到牧民帐篷中访问,从牧民们多年的经验中寻找办法。他不顾风雪严寒,亲自带领几名最有经验的老牧民勘察沙漠,找到了一条转移牲口的道路。转移时,他和“阿克沙卡勒”沙地克等人率领一小批牲畜走在最前面,为后面的大队畜群开路。每天,他根据牧民们对天气的判断和意见,来指挥畜群转移,经过十几天的苦斗,终于战胜了雪封和恶劣的气候,把濒于死亡的四万多头牲畜安全转移出库尔班通古特沙漠。
叶志强在工作中,时刻不忘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意见。贫苦出身的老牧民沙地克、科科孜,还有许多青年、妇女都是叶县长的知心朋友和老师,他们经常和他在一起谈心和研究问题。哈拉马埃公社六十八岁的沙地克有五十二年的放牧经验,他白天看风向、看草叶,夜晚看月亮,看星星就能预知第二天的阴晴风雨。叶志强经常跟着他一起观察,共同研究,逐渐学会判断当地气候变化的知识。灯塔公社老牧民科科孜是全县著名的“地理熟”,他熟悉阿尔泰山中部许多山峦、水流、道路和每一片草场的情况。叶志强在安排牲畜转移和划分草场时,总要和科科孜老汉商量。这样,就使得他很快地掌握了当地的情况。他在向群众学习中,也不断总结、提高和指导牧民群众。以前,哈萨克牧民为了吃水方便,毡帐篷都搭在山沟溪流旁边,羊圈也搭在附近,由于地面潮湿,绵羊腐蹄病严重,十只羊中就有一只羊有腐蹄病。当叶志强了解到发病的原因后,他就向干部和牧民反复进行教育,耐心地说明利害关系。结果牧民群众在明白了道理以后,自动在山坡高处向阳干燥的地方居住和建立羊圈,不顾山路陡峭到山下背水吃用。1960年全县发生腐蹄病的绵羊只有1959年的十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大大减少。
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叶志强工作中最大的特点。他身上的一套蓝布棉衣,不分冬夏的穿了好几年。脚上一双脱了后跟的长筒皮靴,也穿了几个年头。他担任副县长以来,不论春夏秋冬,都随着哈萨克牧民驱赶着牲畜转移。白天,他和牧民一起放牧、用羊粪块垒圈。夜晚,随便在那个牧民的毡帐篷中一歇。一年四季不离身的一件狗皮大衣,天阴当雨衣,夜晚作被褥。在辽阔的夏季高山牧场,他一个月当中要骑马跋涉几百公里,翻越几十座大山,看遍全县几百群牲畜。用他自己的话说:搞牧业就得把办公室放在畜群里和马鞍子上。冬季风雪严寒,草少、奶少,是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中最艰苦的时刻。两年来,在冬季最寒冷和暴风雪的日子里,叶志强从没有离开过牧民。他常常骑上马到各畜群去检查,或是去拜访老朋友沙地克、科科孜等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