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闲话《花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19
第8版()
专栏:书评

闲话《花城》
秋耘
记得多年前往游广州市郊的著名风景区荔枝湾,在酒楼上看到有某诗人题的一首七绝:
夕阳只向柳梢红
小有溪林世外风
若向诗中求比似
微微清韵两司空
这首诗意境平平,格调也不甚高,但作者把荔枝湾的自然景色比况于诗中两司空的艺术风格,倒是善于品鉴的。
以自然景物来比况某一个作家或者某一种作品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倒也不乏先例,比如高尔基就说过:“我们读着安东·契呵夫的小说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仿佛在一个忧郁的晚秋的日子里,空气十分明净,光秃的树木,窄小的房屋和带灰色的人都显得轮廓分明。”(见《文学写照》《安东·契呵夫》)汤惠休说谢灵运诗似出水芙蓉。皇甫湜谓韩昌黎文如长江大注。元遗山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来概括秦少游的诗。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更列举过许多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比况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以“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来比况雄浑的风格,以“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来比况纤穠的风格,以“绿杉野屋,落日气清”来比况沉着的风格,以“月明华屋,画桥碧阴”来比况绮丽的风格,以“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来比况清奇的风格……等等。假如要我们按照这些先例,也举出某一种自然景物来比况秦牧同志的散文的艺术特色,我不能不想到他最近出版的一本集子——《花城》,更确切点说,是“南国的花城”。
为什么我把“南国的花城”来比况秦牧同志的散文呢?首先因为它们写得美,有文采,有诗情画意,而且丰富多样。
翻开一本《花城》,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真好像徜徉在南国的花城中一样,触目都是色采缤纷、光华照人的好文章——辞藻瑰丽而命意警辟,举例精妙而譬喻贴切,读起来的确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文学作品,总该有点艺术色采,特别是散文,更应当以绚丽的文采见长。我国散文艺术的传统,一贯都很注重文采之美,不但写景状物的散文讲究文采,抒情言志的散文讲究文采,就是说理论辩的散文也讲究文采。所以庄子有“辩雕万物”(用细雕的方法描写万物)的主张,韩非子有“艳乎辩说”(用艳丽的文辞来进行辩论)的说法,就连那位声称“美言不信”、力主“返朴归真”的老聃,在他自己写《道德经》的时候,又何尝不运用精妙的语言来著书立说,可见他也并不反对真正美的文采。我觉得,秦牧同志的散文是很善于继承这个优良的传统的。他的说理散文,颇有点像孟子的纵横捭阖,庄周的恣肆汪洋;他的写景散文,颇有点像柳宗元的情景交融,意境幽丽;他的知识性散文,颇有点像郦道元《水经注》的清新隽永,引人入胜;他的抒情散文,又有点像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情文并至,动人肺腑。自然,这并不是说,《花城》已经完全可以和这些传诵千古的名篇相媲美,以上这些说法,只不过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比拟不伦,在所难免。我无非是想说明:秦牧同志的散文大都富有文采,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文学的味道比较浓烈,和那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八股文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所谓文采,并不是仅仅以滥用辞藻、贪求新奇为能事,这样的文章尽管在形式上写得漂亮,毕竟华而不实,还是缺少艺术感染力量的,如果以花来比,这只是纸做的假花,而不是有色有香的鲜花。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文采,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曾作过一番分析和比较,他认为,《诗经》是为情而造文,汉赋是为文而造情,为情造文者,文章精炼而写出真情,为文造情者,文章淫丽而辞藻泛滥。假如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秦牧同志的散文应当属于“为情而造文”一派,而不是属于“为文而造情”一派。细心的读者不难觉察到,这些散文的最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它们洋溢着作者热情真挚的声音,不论是写景文也好,叙事文也好,甚至说理文也好,大抵都是有感而作的,作者的笔端时常蕴借着丰富的感情,直抒胸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读者引进“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一种像喝了醇酒似地如醉如痴的境界”,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操上的陶冶。就集中诸篇而论,《古战场春晓》固然是在满腔热情地歌颂着三元里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令人荡气回肠;《社稷坛抒情》也足以使我们“发思古之幽情”,从而缅怀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深感到祖国统一的可贵;《在遥远的海岸上》又何尝不是在极力鼓舞着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给这种强烈的感情“打开一个很自然的喷火口”;就是那篇《花城》,也不仅仅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它的好处更在于情景交融,沁人心脾,抒发着浓烈的乡土情感。可以说,整本散文集也如同“南国的花城”一样,播散着醉人的芬芳,游罢归来,谁也禁不住在感情上产生一种微醺的感觉。
一切比喻总是蹩脚的,我把“南国的花城”来比况秦牧同志的散文,也只能说明它们“情文并茂”这个特点。还有必要补充一句,这文采和感情又是和作者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富于辩证观点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思想,更是这一切的核心。集中有好几篇文章,不仅能给读者以情绪上的感染,而且能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谈言微中,发人深省。例如在《菱角的喜剧》和《赞渔猎能手》这两篇寓言式的短文里,作者一再意味深长地讽喻我们: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把人害得好苦,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跟斗的原因。在《面包和盐》一文里,作者能近取譬地劝告我们:我们在创造上,不该安于平凡,而在生活方式和风格上,不但要安于平凡,而且要热爱平凡,以平凡自豪,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避免特殊化。假如我们好读书,又求甚解,那么,在掩卷沉思之际,难道不是很可以从这些智慧的语言中汲取到一些教益,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么?
然而,作者不是在存心教训人,他没有一点说教的口吻,这些道理都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会和独特感受表达出来的,说来娓娓动听,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使读者潜移默化,有故人相晤之亲切,而无严师面诲之紧张,有灯下谈心之舒畅,而无正襟危坐之拘束。在这里,请原谅我饶舌一句,我们有些文章的作者未免太“好为人师”了。作为读者,我们都愿意受教育,可不大愿意经常受到喋喋不休的教训。
当然,这一本散文集也不是没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有个别篇章还稍嫌浮浅一些,也有个别篇章还稍嫌单薄一些,有些文章爆发着思想和感情的火花,提出了很好的见解,但可惜还未能做到鞭辟入里的程度。总的说来,酣畅淋漓有余,可是在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则作者似乎还有作进一步努力的余地。
最后,还想顺带提一笔,这本集子的插图很多,而且大都精致可观,匠心独具,它不但情文并茂,而且图文并茂,出版者的创造性劳动是值得称道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