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老师傅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0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老师傅们
宋冬生 朱曰梅 王建林
在潍坊市,有一家以生产小农具著名的新胜农具合作工厂。在这个手工业工厂里,老师傅占全体职工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一般工龄都在三十年左右,技术纯熟,经验丰富。他们打制的锄、镰、铣、镢等小农具,钢火好,规格多样,销往昌潍专区七、八个县、市。农民一见到盖有“新胜”钢印的小农具,就满心欢喜。
生产的好参谋
手工业生产不像大工业那样,有图纸和技术资料可以借鉴。它的一套经验、技术,全都装在老师傅们的脑子里。这个厂的老师傅们,有的以专打铁铣著称,有的擅长于打锄刃、耠子头,也有的是打菜刀的能手。厂的领导上非常重视这些老工人的技术专长,成立了以老工人为主的生产委员会,作为工厂的参谋部。委员会的十三个委员中,有老钳工、老锤工,还有老检验员、老下料员,加上三个打铁出身的领导干部,真是一个刮刮叫的老铁匠班子。厂内一切有关生产的重大问题,工厂党支部和行政上都要提交生产委员会,征询老工人的意见。
今年7月,厂的领导上从冷锻工人那里了解到,锄刃、铣头等几种产品的质量不如以前好了,便决定先听听老工人的意见。开会那天,锄刃、铣头等几种好坏样品,摆了一屋子。老工人一进门,拿起这些产品来,反复观看着,比较着,品评着。大家一眼就看出了次品的毛病在哪里。当场批评张左亮那只炉“活打得粗,火候掌握得不好”,称赞谭善真那只炉的“活打得好”。他们认真分析了产品质量降低的原因,提出每种产品都拿出几件合乎标准的样品来,给打得不好的红炉作样子;请打过三十多年铁的老检验员李培良到炉上作操作示范,并且建议厂长、党支部书记常到炉上加强技术指导。厂的领导同志采纳这些意见以后,几种产品的合格率很快提高到98%。
今年夏季刚开始打耠子头时,定额一时定不下来。打耠子头的红炉一天最多只能打五个,效率不高。厂的领导同志把这件事交给生产委员会合计合计。老锤工刘凤柱提出一天打七个。大家根据往年打耠子头的经验和当前原料材料、技术力量情况,一致认为一天打七个合理,并且建议再调整一下红炉。结果,打耠子头的效率很快提高到七个以上。
老师傅把关
在这个厂里,几个生产中的重要关口,也都由富有经验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傅把着。
下料组的老师傅谭培元,是把第一道关的。以前有一个时候厂里的材料管理不严格,各炉用料都拣好的拿,影响材料的充分利用。自从谭培元负责下料以后,他都是把中板、中板边、圆铁、碎铁等各种材料分门别类存放着。每天,他都蹲在材料堆上,像缝纫师裁衣一样,画过来,画过去,大些的中板边用来打铣头,小些的打锄刃,再小的打镰刀,剩下的碎铁打担杖钩、马掌、船钉等一类的“斤货”。
谭培元给各只红炉发料时,好料次料都适当搭配,有时,徒工来领料,嫌不好不愿要,他就耐心向徒工说明适合打铣头、菜刀一类“片货”的料,打成“斤货”,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现在全厂只是由于量材使用、合理下料这一项,就使生产成本降低许多。
产品检验员李培良是远近闻名的。凡是经他检验认为合格的产品,都盖有“良”字钢印。他检验产品十分认真负责,他说:“产品一经我手出厂,我就要对‘新胜’的名誉负责啊!”拿检查锄刃来说,他戴起老花眼镜,先将锄刃敲几下,听听响声怎样。用钢尺量量宽窄长短,再仔细看看锄刃厚薄、膀子高低,最后还要端详一下鼻子上得牢靠不牢靠,鼻眼方正不方正。验出不合格的,他就在锄刃上写上“高又小”“大又厚”“鼻子歪”等字样,并用粉笔在有毛病的地方作个记号,退回原炉复火加工。
李培良不光是检验,还主动到炉上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工人提高产品质量。每天上午一上班,他就先到炉上转一圈,把头一天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告诉工人们。对技术差的工人,他就蹲下来具体帮助。谭绪发那只炉建立不久,谭绪发又是新学着掌钳,李培良就针对他操作中的毛病,告诉他如何打法,有时就下手打一件产品给他看看,使谭绪发获得了教益。
小农具生产季节性强,每逢随季节变化变换产品时,厂领导上总是先让一只炉试打一下,以保证产品质量。谭善真老师傅样样活都拿得起来,人也很虚心,又有个钻研劲,领导上便确定他那只炉为试验炉。今年3月刚开始生产锄刃时,谭善真打了几天,发现有的料不“吃火”,锄刃鼻子打不上,有种煤打锄刃鼻子时不适用。领导便及时总结和推广了他这只炉的经验,避免了原料材料的浪费,保证了锄刃的质量。
传艺带徒
老师傅们不仅在当前生产中贡献着自己的技艺,而且十分热心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传给下一代。老工人们常说:“就是农业机械化了,小农具也还是缺少不了。咱都是一大把胡子的人了,得好好带徒弟。”
现在,一走进这个手工业工厂,就会看到每座红炉上,都有一个老钳工和一个老锤工带着两个年轻的徒工干活。老工人们还鼓励自己的子女来厂学艺。在一座红炉边,宋茂楷老师傅一边掌钳,一边指点着两个徒工打船钉,叫他们不要慌,稳点打。徒工刚来时不会抡锤,老师傅们就先让他们练习打木桩。下班后,又对徒工讲当年自己学徒时的难处,鼓励徒工好好学习。由于老师傅们教得上心,徒工们长进得很快。几个月内,全厂六十六名徒工中,已有二十多名达到“打三锤”的程度,有些徒工已能顶起一道工序。老工人们看到自己的手艺后继有人,打心眼里高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