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刻苦治学的郑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0
第6版()
专栏:历史人物

刻苦治学的郑樵
樊树志
郑樵(1103——1161年),号渔仲,宋代福建兴化莆田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三十多年中,不辞疲劳地从事研究著述,写了六十多种(一千多卷)著作。可惜,几百年来,他的著作大部分散失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通志》、《尔雅注》和《夹漈遗稿》等书。其中《通志》一书是他毕生最杰出的著作。它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隋代的历史,有帝后纪传二十卷,年谱四卷,典章事物略二十五种五十二卷,列传一百二十四卷。
郑樵在他一生的学习、研究工作中,表现了极其刻苦的精神。十六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他就到夹漈山下专心读书。和他一起读书的是他的堂兄郑厚,两人都十分刻苦好学,常常忘记了疲劳,通宵达旦地读书。有时候,读了一段书,掩起书卷思考书中的问题,专心致志到别人的呼唤声都听不到的地步。郑樵渴求知识,自己的书籍不够阅读,哪家有藏书,就到哪家去借阅摘抄。
起先,郑樵只打算研究六经等古籍;后来,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天文学、语言学、生物学、医药学无不下功夫钻研。没有可以请教的老师,他就自学,他在这些方面的学问,都是在自学中摸索出来的。他在回忆自己学习生物学的经过时,这样写道:“少好读书,……。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通志·昆虫草木略序》)可见他在学习中,很注重实践,能经常“与田夫野老往来”,求得活的知识;为探求动物的习性,就“与夜鹤晓猿杂处”,作长期的观察。因此,他在《通志》的《昆虫草木略》中,以自己的实践,纠正了《尔雅》等书中的错误。通过实践来订正古书的错误,表现了他严肃的治学精神。他认为,一切事物如果不是从实践中真正认识其性状,而“求之经传”,那么必然会“展转生讹”。郑樵主张,文人要研究鸟兽草木之学,就得亲自到田野中去,和农夫接近;史官要写天文志,就要懂得星象。如果不能歌,就不能研究乐章;不了解星象,就无法研究天文;不知道山川方位,就不能研究地理。他反对“空言著书”,反对那些只会从书本出发的注书家,往往对实际情况毫无了解,却专说门面话,含糊其辞地敷衍过去。他这样写道:“……天文、地理、车舆、器服、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不学问,虽读千回万复,亦无由识也。奈何后之浅鲜家,只务说人情物理,至于学之所不识者,反没其真,遇天文则曰‘此星名’,遇地理则曰‘此地名’、‘此山名’、‘此水名’,遇草木则曰‘此草名’、‘此木名’,遇……。更不言是何状星、何地、何山、何水、何草、何木、何……。”(《夹漈遗稿》卷二)他自己必定要对这部书有完全的了解,对于这门学问有系统的知识,然后再去做传演。他在著书的同时,还绘了许多图谱,如《器服图》、《百川源委图》、《尔雅图》等,经过实际观察,彻底地弄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
郑樵四十五岁那年,把自己所著的书缮写了一百四十卷,徒步二千里,到南宋的都城临安,把这些书稿献出来。他并不像有些著书家,把著作传给弟子,或藏之名山石室,而是把它公诸广大群众,以起更大的作用。
郑樵把他一生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把物质生活置之度外。他生活刻苦俭朴,自己亲自动手烧饭打扫。他自奉极其淡薄,而积蓄一些钱,用来四出搜访一些名家藏书,他往往穷到开不出伙食的地步,但是仍不停止读书和写作,他决不因为生活穷困,而虚度光阴。
今年是郑樵逝世八百周年。我们纪念郑樵,就应该学习他那种刻苦治学的精神。(附图片)
启雄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