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独乐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0
第6版()
专栏:文物小品

独乐寺
窦武
河北蓟县城中心鼓楼上挂着一块匾,写着“古渔阳”三个大字。从《长恨歌》里“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诗句,可知在唐代这儿原是一个军事重地。因此,蓟县城里衙署寺庙等建筑物很不少。独乐寺始建于唐代,在辽代重建(公元984年),经历将近一千年,至今仍屹立在蓟县西门里。
辽代建筑承唐风。唐代的建筑风格豪放而朴实,端庄而明朗,艺术处理和结构技术融合无间。独乐寺的建筑艺术风格正是这样。
唐代的木构建筑物遗留到现在的只有两座大殿,论年龄,独乐寺在国内也是少有的。最近独乐寺已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独乐寺并不大,保留到现在的辽代原物只有寺内的观音阁和它的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朝南的两个梢间各立天王像一尊,当地人因此把山门叫做“哼哈殿”。山门是个不大的建筑物,但是却用庑殿式屋顶,这是明清两代以来很少见的。为了突出山门作为门的意义,它的明间宽达六米多,比观音阁的门还大一米多。这种做法和著名的古希腊建筑雅典卫城的山门相似。观音阁外观是两层,但里面还加了一个夹层,所以实际上有三层。阁顶是歇山式的,经过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已经是地道的清代官式屋顶了。观音阁内部第二三层是“跑马楼”式的。一尊十六米高的观音大士像从底层一直穿过三层,人们在底层可以看到观音的脚,在夹层可以看到他的腰,一直要到顶层才能正对他那庄严的脸。观音的莲座在阁中央稍偏北,像身微微向前倾斜,以致人们在底层抬头望去,可以隐约看到他的脸。从侧面看去,由于观音身上的衣纹都向后飘动,这座像的前倾程度比较大,看来观音似乎要轻轻向前挪步,真是生动极了。
独乐寺建筑的豪放奔逸,飘洒舒展和清代建筑的严肃凝重,矜持拘谨完全异趣。造成这种风格的主要之点是出檐特别大。独乐寺山门的出檐有二点六三米,是高度的43.2%,观音阁下层的出檐有三点二八米,足有高度的一半。同出檐相适应的,是下面宽大的台基,山门的台基前后出约二点二零米,而高只有半米,看来非常舒畅。因为檐下斗栱很高大,所以深远的出檐没有造成压抑的感觉。观音阁和山门的前后檐柱和两侧的柱子,都很明显地向里倾斜,这种做法叫侧脚,它加强了建筑的稳定作用。山门正脊上的鸱尾的轮廓,也和这种艺术构思完全一致。
独乐寺建筑的艺术手法简练质朴。它身上的所有东西,都和谐地同整个结构体系结合在一起。独乐寺的山门没有天花,全部结构都袒露出来。它的斗栱、柱子、梁枋、檩子、由戗等结构,显得那样简练合理,那样匀称而富有变化。独乐寺没有装饰,但却是精致的。它的柱子和椽子有柔和的由缓渐急的曲线,它的梁枋侧面是微微外凸的曲面。独乐寺的建筑无论是大构图还是结构细部,都经过精心的处理,所以它简练而不贫乏,质朴而不粗陋,不需要附加什么装饰,显得那么刚健清新。(附图片)
观音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