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按照生产需要确定劳动数量 抚顺煤矿完成定员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9-18
第2版()
专栏:

  按照生产需要确定劳动数量
 抚顺煤矿完成定员工作
【新华社沈阳十六日电】抚顺煤矿露天处采用上下结合的民主评议方式,胜利完成了“定员”(即依据生产需要确定劳动力的数量)工作。该处采煤,剥离两矿共精简了四百十二人,并有五百九十二人调整和转换到更适当的工作岗位。定员以后,不仅劳动力的浪费减少,工人积极性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普遍增加。如东采煤厂减去了三百八十名多余的人力后,十天中生产量已超出定员前的百分之三十。此次定员工作自八月十四日开始,至九月上旬完成,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干部和工人中进行思想动员,并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在动员中,强调说明定员对经济核算、提高生产的重要性,并以伪满时代与现在的产量和人力对比,说明现在人力浪费的严重。对工人群众怕裁员、怕人少受累及怕调去挖煤等顾虑,则进行说服解释,讲清定员的目的是适当配备劳动力,使人人都有工做,一人顶一人用。对技术人员则尽量分配做技术工作。同时,即建立包括厂长、工程师、工会干部及工人代表参加的各级定员编制委员会,制订编余人员登记表、定员表,并进行其他有关编余人员的处理及欢迎欢送的准备工作。第二阶级是采用由上而下的初定,由下而上的复定,最后再经过集中讨论决定的办法,确定劳动定额。首先由工程师、技师根据生产计划,效率纪录、机器设备、工作范围及现有劳动力配备情况,拟定初步定员草案,交职工群众讨论,由他们结合实际情况,对草案加以修改补充。修改后再集中讨论,由总编制委员会最后决定。由于进行了思想教育和发扬民主,因而职工都积极负责地参加定员工作。如选运股运输系在讨论中自动多减了十一名工人,西采煤厂装大车系亦自动减出十四名;也有一些单位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增加了工人。这一阶段中并结合讲道理算细帐的办法,进一步对职工进行了酝酿教育,以辅助思想动员阶段的不足。第三阶段是根据“自报公议,上级批准”的原则评议编余名单。办法是根据减员标准,先发动工人自己评自己,再在群众会议上大家评,初步确定编余名单,最后交系长审查盖章交各级编制委员会决定。评定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对生产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及体力强弱)来决定,至于劳动态度,上工多少则为附带条件。这样的标准既合理亦易于掌握,因而不出或少出偏差。第四阶段是进行编余人员的安置及组织欢迎欢送工作。各单位组织了秧歌队欢送编余人员到新的工作岗位,或欢迎别的单位调来的工人参加工作,大家情绪都很高。此次定员工作中的缺点是在确定定额过程中,仍有个别单位借口“怕完不成任务”因而讨价还价的。在民主评议名单时,也有个别单位发生票选、抓阄等错误现象。在安置编余人员中,亦曾有未及时解释及安置欠妥,因而造成个别人员不满的。在厂矿领导者方面则是未能深入车间、小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宣传解释,及时纠正错误与偏差。这些缺点的发现,可使其他单位在进行“定员”工作时,预先注意防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