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农村茶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1
第4版()
专栏:

农村茶馆
元三
不久以前,路过上海郊区一个市镇,顺便走进一家茶馆去逛逛。一位笑容可掬的服务员招呼我进去,在比肩接踵的茶客中,好容易才拣了一个空位子。本来,我是无心吃茶的,于是就趁服务员去泡茶的空隙,环顾茶室,只见:当中一块横扁,上书“文化茶室”四个大字,四壁上贴有标语,还有几幅宣传画:《新社员》、《志在山河》、《高小毕业生》等,琳琅满目;不少茶桌上摆着书、报、棋;中央有一座砖砌的“讲坛”,突然从里面转出两个评弹艺人,信步上坛,琵琶一拨,说起书来了,说的是《野火春风斗古城》。
从“文化茶室”出来,脑海里突然浮起解放前故乡茶馆的影子。矮桌周围的长凳上,高朋满座:风尘仆仆的旅人,栖栖皇皇的游民、江湖术士、流浪艺人,大腹便便的商贾,间或也有满腹牢骚满背汗的穷哥儿们,但进出最频的,还是地主、乡绅、流氓、二流子,他们盛气凌人,逼租、赌钱、贩卖女人,仿佛茶馆就是他们的天下。茶馆,也是村镇舆论的中心和消息灵通的地方。张家因缴不起债租过不去年关了,李家的儿子被国民党反动派拉丁拉去了,于是,镇上的几个“年高德厚”乡绅就出面上茶馆“调停”,结果倒霉的总是“泥腿子”。茶馆,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旧中国乌烟瘴气的社会生活。因此,当时我对茶馆的印象是极坏的。
解放以后,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反映到茶馆里来。那里虽然也座无虚设,可是再也看不到那些社会寄生虫吸血鬼的踪迹了,广大农民已成为座上的经常顾客。谈说的话题也焕然一新;代替那些剥削咒、生意经的,是生产经验的交流,社里的农业收成。当年的穷哥儿们,现在也许成了鬓发斑白的老人,在茶馆里相遇,话话家常,夸夸儿孙,偶尔也翻翻旧社会悲惨沧桑的老皇历,更激起对眼前幸福的珍惜。农村茶馆,洋溢着生活的欢欣。
故乡的茶馆好久没去了,但是上海郊区村镇上的茶馆,使我感到同样亲切。然而,也许由于对某一事物的热爱,往往反而产生一种苛求吧,感到有一些茶馆还有些不足之处:除了一杯清茶之外,还缺乏更为丰富的内容,因而茶馆里的谈话主题,有时就不免流于衣食琐事,婆婆妈妈,言不及义。
可是,在人们的生活里,又怎么能缺少茶馆呢?人们在劳动之余,到这里来喝一壶茶,找朋友聊聊天,谈谈大家关心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活乐趣吗?过去地主阶级曾经利用它来散布他们的观点,制造他们的舆论,宣扬他们的生活方式,那末,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它来帮助农民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呢!例如,像那个“文化茶室”一样,桌上放点报纸、画报,墙上挂些图片,组织民间艺人到茶馆进行演唱,唱一曲农业战线上的新人新事,讲一点革命斗争故事;工余饭后,公社干部也可以到茶馆来和群众聊聊,话话家常,谈谈政策,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如果在我们广大的市镇上,都出现像上海郊区我所见到的农村茶馆,使它成为农村文化休息、舆论的场所,成为联系群众、教育群众、移风易俗的场所,那该多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