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访黄港养殖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2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访黄港养殖场
林祥久 徐杰鹏
把线头一样小的鱼虾苗,培育成鲜美的鱼虾上市,这需要养殖工人付出多少辛勤的劳动………。
一个酷热的夏日,我们访问了天津市最大的人工渔港——黄港养殖场。
黄港养殖场位于塘沽区北部——距离塘沽三十余里的大草洼里。这天,当我们顺着蜿蜒崎岖的草滩小路,踏上了三步一桥,五步一闸的渔港堤堰,极目望去:港外是葱绿茂密的草原,间而有些鲜红的蒿草;港内则是鳞波闪闪的一片汪洋,眼前不时地有鱼虾在跳跃……。
“水晶宫”
人们称黄港是陆上的海洋,不光因为这里水多地广,而是因为这里养殖着大量的鱼虾:什么虾钱、鮻鱼啦,鲤鱼、鲫鱼、河蚧啦,样样都有。据说这个港里有海水淡水产品十几种,因此,人们又给它加上了一个“水晶宫”的名字。
我们站在港堰上,看到不时跳出水面的鱼虾,激起一个个的小小的浪花。真是,鱼儿在跃,人儿在笑,老渔工兴致勃勃地说:“眼下港内的虾钱,足有五指长了,不久就可以出货啦!”所见所闻,使我们更加感到黄港的富庶可爱;可是,想起几个小时以前,养殖场党支部书记讲述的黄港历史,我们的心情不能平静了。
说来,黄港也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旧社会受尽了苦难。起初,黄港只是一片荒滩。一百多年以前,清朝政府开挖了由天津通往北塘的金钟河,那时起这河南岸的大片土地,就得到了河水的灌溉,成了盛产芦苇和鱼虾的地方,由于它物产富庶,人们曾称它是“黄金港”。可是这富庶的资源,却被封建地主所占据,他们把这里开辟为渔港,作为压榨劳动人民的场所。地主只图赚钱,面积八十多顷的大渔港,每年产鱼不过七八万斤。
解放后,渔港如同久旱的禾苗,得到适时的甘露,它在人民的怀抱里迅速充实繁荣起来。从1953年起,国家把它建成了鱼虾养殖场,派来了水产技术人员,逐年对渔港进行改造。原来只有烂草、泥土作闸门的养鱼滩,已经变成四十多道砖、木、石、水泥等结构的闸门,纵横的沟渠,高大的堤坝,再不耽心海潮的侵袭了。现在,这个港的总面积达到二百顷,鱼虾的年产量曾达到四十多万斤。正如养殖场党支部书记屠文彦同志所说:只有现在,它才配称为“黄金港”哩!
养鱼的学问
还在初春刚刚解冻的时候,渔工们就动手修好闸门,挖通沟渠,放水洗碱,把港里的杂质、碱土冲洗得干干净净,迎接新来的“客人”。
每年6月间,鱼虾苗开始游动了。这时,养鱼工人就忙着把这些“新客人”顺着潮水接进来:渔工们用捕苗网,把幼小的鱼虾苗轻轻捞起,然后用“活网箱”把它们慢慢地运到港内。
说来,养鱼是很有意思的事。鱼虾苗像线头一样的小东西,进港以后,养鱼工们就经常爬在沟边,透过放大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活动,每天还要化验水质,调剂咸淡,这些工作一点都不能疏忽。人们知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农谚,其实养鱼也很需要雨水呢!这里的渔工告诉我们,每当下雨的时候,港里的鱼虾就欢蹦乱跳,可以“饱餐”一顿甘露。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水产品要靠雨水脱皮。比如虾钱吧,它在成长过程中,一般要脱三次皮,每脱一次皮就会长一些,当他快要脱皮的时候,下一场雨,皮马上就会脱掉。据渔工谈,虾钱脱皮时,就伏在淤泥上一动也不动,只有两只小眼不停地闪动着。这时,就看养鱼工们的学问啦,因为在这时纳潮进水,就会把它们呛死。怎么办呢?渔工经常要到港里走一圈,发现虾苗不跳了,就知道它们是在脱皮,那么就得等它脱皮以后再放水。
一般在8月下旬,港养鱼虾就开始出货了。按说,这时养鱼工人可以休息一下了吧!不,这时活儿更多。他们又开始捕捉过冬的鱼种,把它们集中在几条沟里保护起来;到了冬天,为了让鱼苗得到新鲜空气,每天都要凿开冰眼,夜间冰眼冻死了,他们就插一些苇把透空气;如果遇到雪天,渔工们还把冰上的积雪除掉……。这样,一直维护到第二个春天。
鱼虾“保姆”
本来么,把鱼虾苗培育上市,需要精心养护,这里养殖工人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啊!别的先不说,就在鱼虾进港以后,渔工们就整天围着堤堰转,遇到风天耽心,遇到强潮水耽心,就是在好天也耽心港内害鱼和天上水鸟吃鱼苗。为这事儿,渔工们绞尽了脑汁,一面用鱼食引诱害鱼,集中捕捉,一面组织打猎队捕打水鸟,听说,渔港里还有不少神枪手呢!
养殖工人精心培育鱼苗,捕捉鱼苗是第一关。你想,在一碗水里能游动一千三四百尾那样的小鱼苗,做到不擦不碰确保成活是多么不易的事!今年,捕苗组长戴汝树和工人们花费了很大心血,在捕苗之前,他们开了几次会,研究怎样让鱼苗活的多。当时,有人提出每年网都用血料涂,这样网硬,容易把小鱼的鳞擦掉。人们一想:“对呀!可是不血网能行吗?”养殖场领导上根据大伙的意见,决定今年的网先不血,试一试,结果很好,不仅没影响产量,而且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鱼苗从海上运回,更得精心啦,他们做了“活网箱”,让鱼苗在网里和在水里一样游动。
提起精心管理鱼苗,这里的人们便说出一位“渔港老英雄”、老渔工出身的养殖队长徐庆岐的许多动人事迹。有一次,徐庆岐在堤堰周围巡视时,忽然发现鲫鱼有不少翻白儿啦,当时他大吃一惊,心想,几天前,鱼儿还是欢活乱蹦,怎么一下子就奄奄一息了呢!他马上找技术员分析原因,原来,因为天旱,港内水质逐渐变咸了。这可怎么办?他终日在港堰上转来转去,寻找解救的办法。忽然他想到河水可能淡些,但当时河水很浑浊,说不定会把鱼儿呛死。他便找技术员化验水质,可巧,水质正适于鲫鱼生长。这下他可太高兴啦。可是接着又来了难题:河水水位低,怎么让它进港呢?困难没难倒人,养殖场发动养鱼工用泼斗和水车昼夜向港内掏水,一直坚持到河水上涨,河水大量灌进港内,终于将那些鱼苗救活了。
(原载《天津日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