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扎扎实实学习基本技术 杨正海一贯保证产品质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23
第2版()
专栏:

扎扎实实学习基本技术
杨正海一贯保证产品质量
本报讯 据解放日报消息:正泰橡胶厂轮胎车间老工人、共产党员杨正海,不怕困难,不嫌麻烦,一贯勤恳踏实下苦功夫。六年来他所硫化的轮胎只只合格,没有出过废品。
下苦功保证质量
杨正海是1955年被调到轮胎车间当硫化工的。硫化轮胎是制造汽车轮胎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决定一只轮胎命运的最后一个关口,这一关如果把不牢,就会使五个主要工种和三十多道加工工序前功尽弃。
杨正海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工作中下苦功夫,克服了许多困难,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轮胎车间里有一些废品,都出在盖硫化缸的操作上。盖缸时只要差一点距离,笨重的缸盖就会轧坏硫化轮胎用的模具和铜梗,使轮胎报废。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因为一只缸盖有三吨半重,车子上曾经专门装了电磁开关,也控制不准确。杨正海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一次再次地坐到硫化缸旁,试验盖缸用的开关。车间里所有的硫化缸都被他试验过。他回到家里也苦想苦钻。吃饭时,他用一只饭碗盖在另一只饭碗上当硫化缸试验。走在路上,看见电车刹车,也联想到硫化缸的开关。就这样,杨正海终于发现了:原来盖硫化缸也和开电车一样,都有惯性作用,电车刹车以后,车子仍要向前走,盖硫化缸也如此。根据这个道理,他创造了“开倒车、慢盖缸”的操作法,在刹车时,同时开动一下倒车,这样就能利用机械运转的惯性作用,使笨重的缸盖完全听人使唤。全厂推广了杨正海的这个先进操作方法以后,就基本消灭了由于盖缸而造成的废品。
跟踪追击查原因
杨正海对待劳动一点不马虎。有一个时期,车间里“胎圈变形”的毛病较多。在寻找原因时,许多人都估计是上道工序制造的胎坯不好,因此也不再在本道工序上找原因。但杨正海采取“跟踪追击”的方法,胎坯到哪里,他跟到哪里,终于发现,硫化工序在硫化前将半制品预热时,常常把三四只轮胎叠在一起,放在最下面的轮胎因为受到压力就会变形。针对这个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以后,便基本消灭了“胎圈变形”的副次品。
工作要做在出废品之前
今年3月,对班人出了一只废品,杨正海接班时知道了,连忙建议生产组长提早召开班前会议,分析对班造成废品的原因。这时小组里有个工人说:“对班出了废品,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何必这样大惊小怪?”杨正海说:“废品虽出在对班,但如果我们不把根源找出,治好它,我们班里也会出废品。”果然,接班后不到四小时,杨正海由于吸取了对班出废品的教训,认真注意操作,生产情况正常;那位认为“对班出废品与己无关”的工人,由于思想麻痹,就出了一只不合格产品。杨正海说:“我们要想不出废品,就要在没有出废品之前预防。如果等到出了废品之后再去着急,那就迟了。”
勤学苦练永不自满
杨正海始终把勤学苦练当作不断提高技术、保证不出废品的诀窍。他自从担任硫化轮胎工作以来,做了六年,也埋头学了六年。刚调进车间时,真是一窍不通。他首先跟老师傅学基本操作,一步一步学得十分认真,不懂就问,从不含糊。足足学了一个月,直到把每只硫化缸上的三十多只仪表和凡而都掌握了,才单独进行操作。领导同志认为他虽然比别人学得慢,基本操作却比别人熟练。然而杨正海并不满足,为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他决心向全车间三班所有的老师傅学习他们不同的特长。有一次,他听说对班有一位老师傅手快眼快,动作敏捷,就在一天中班下班后,搬了一只凳子坐到硫化机旁边,仔细研究这位老师傅的操作,不知不觉学了四个小时,回到家里已是深夜三点钟了。由于苦学苦练,他很快便成了全厂著名的生产能手,1959年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尽管如此,他仍旧不满足。直到今天,还是像小学生一样,不断地学习。因为功夫下得深,现在他已经成为车间里的一个高明医师,有些生产上的疑难杂症请他诊治,常能奏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